据大河报6月20日报道,河南博物院近日官宣,自6月25日至8月24日,开放时间延长至晚8点。这一举措,无疑是在炎炎夏日为公众送上的一份文化清凉,也是对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积极回应。
在过去,博物馆往往遵循着朝九晚五的开放模式,与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高度重合。这就导致很多人即便对博物馆充满向往,也因时间冲突难以踏入博物馆的大门。河南博物院此次延长开放时间,巧妙地避开了观众的工作时段,尤其是让上班族和学生族有了更多机会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这一变化看似简单,却体现出博物馆在公共服务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从以自我管理为中心,转向以观众需求为导向。
博物馆作为文化的宝库,收藏的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如果仅仅沉睡在展柜中,而不能与公众充分互动,其价值就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延长开放时间,能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文物,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从而使文物真正“活”起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培养大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为了维持八点闭馆,河南博物院在内容上也下足了功夫。在此期间,博物院推出了如沉浸式国宝漫游“雨林秘境——玛雅文明超沉浸探索体验展”和“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还有文物讲解剧《国宝奇妙游》、华夏古乐展演以及文博文创市集等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充实了晚间的文化体验,让观众在延长的时间里能够收获满满。并且,博物院还紧密结合现场观众流量、参观秩序等实际情况,动态优化调整具体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通过官方平台及时发布最新开放信息,确保观众能有良好的参观体验。
当然,延长开放时间对博物馆自身的管理和运营也提出了诸多挑战。例如,人力成本的增加、文物保护压力的增大、场馆设施的维护难度上升等。但这些挑战并非无法克服。在人力方面,可以通过合理调配工作人员、招募志愿者等方式来解决;在文物保护上,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监控和防护,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已部署140个监测点对展厅和展柜实时监测温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重点关注对环境敏感的文物;对于场馆设施,提前做好维护计划,确保正常运行。只要博物馆积极应对,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河南博物院延长开放时间的举措值得点赞,也为其他博物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希望未来有更多博物馆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开放时间,让文化的阳光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