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从人等车变车接人,“预约公交”实现“民生愉悦”

时间:2025-06-23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就像打车一样随叫随到,送孩子上学、上班再也不用掐点赶车了!”6月,家住重庆市渝北区礼悦小区的居民体验了一把“打公交”的便捷。在家用手机小程序预约,确认上下车地点后,居民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车辆位置。仅仅几分钟时间,预约的公交车便已在站点等候。近日,重庆开通多条响应式公交线路。不像普通公交必须按固定路线走,而是打破了路线和站点的限制,根据乘客需求在特定区域内灵活调整。(6月23日《工人日报》4版)

长久以来,传统公交以其固定线路、定点停靠的模式,承担着城市交通主动脉的重任。然而,面对城市扩张、居民点分散以及日益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其“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非高峰时段空驶率高等痛点也日益凸显。乘客往往需要提前规划、步行至站点、在不确定的等待中消耗时间,“人等车”成为常态。

“响应式公交”则是对这一痛点的回应。它巧妙融合了网约车便捷性与公交车普惠性,通过线上预约“打公交”或线下随上告知目的地的方式,让公交车“长出耳朵”,真正“听”懂乘客的需求。系统智能匹配车辆、动态规划最优路线,让公交车化身“共享专车”,实现了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响应”的质变。

“预约公交”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实现了便捷性与普惠性的双重提升。一方面,“像打车一样方便”的操作体验,极大地节省了乘客的出行时间和精力成本,尤其满足了通勤、上学等对时间敏感人群的需求,以及前往非核心区域、常规公交覆盖薄弱区域的出行愿望。另一方面,它坚守了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价格“和公交一样便宜”。这意味着,市民无需承担高昂的专车费用,便能享受到近乎定制化的出行服务,大大降低了享受便捷的门槛。这种“公交的价格,专车的体验”,正是其“民生愉悦”的源泉所在。它不仅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更让出行过程本身变得轻松、可控、有尊严。

更深层次看,“预约公交”的尝试,是城市公共服务精细化、人性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了管理者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思维转变。不再是僵化地要求乘客适应既定的线路和时刻表,而是主动俯下身段,倾听市民心声,运用大数据、智能调度等科技手段,让服务去贴合千差万别的个体需求。这种服务理念的革新,在“车接人”的细节中透露出城市的温度与关怀。它告诉我们,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未必总是宏大的基建投入,有时恰恰在于这种“服务变革细节里的温情”。

从“人等车”的无奈,到“车接人”的愉悦,这一小步的跨越,映射的是城市治理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公共服务品质的不懈追求。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