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严守耕地红线,当好“麦田守望者”

时间:2025-06-25 浏览量: 作者:李晨欣

“土地沃野,民生所依。”6月25日,是一个意义非凡却鲜为人知的纪念日——全国土地日。这个设立于1991年的特殊日子,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沉情感与理性认知。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仅要重视土地的利用与保护,更应解码深藏在这片热土中的文明基因,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历史馈赠。

土地是文明的母体。从黄河岸边最早的农耕聚落,到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土地以其丰饶的馈赠塑造了华夏文明的特质。翻开《诗经》,“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描绘的是先民与土地的亲密互动;《齐民要术》记载的农耕智慧,展现的是对土地规律的深刻把握。千百年来,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审视当下,我国土地资源呈现出“一多三少”的严峻现实:总量虽多,但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且部分耕地面临水源匮乏、退化流失、污染加剧等多重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建设用地需求持续攀升,耕地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关乎文明的延续。

面对挑战,各地正在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在浙江,通过“千万工程”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零散耕地得以整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山东,盐碱地改良技术让“不毛之地”重获生机;在四川,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城市更新运动中,老旧小区改造、工业遗址再利用等实践,展现了集约用地的无限可能。这些探索证明,发展与保护并非零和博弈,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

守护土地是一场智慧与担当的文明接力。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公民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的土地治理体系。政府部门应当构建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运用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强化监管;科研机构需要加大土地修复技术研发,为盐碱地、污染地治理提供解决方案;企业必须践行社会责任,将土地保护纳入经营决策;每个公民也应从日常做起,减少资源浪费,参与环保行动。以多元共治格局,真正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土地始终是中华文明最深厚的根基。从“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土地的敬畏与珍视一脉相承。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守护土地不仅是为了当下的发展,更是为了文明的永续传承。站在文明传承的高度,我们当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寸土地,让现代发展的脚步与自然律动同频共振。

( 作者:李晨欣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部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