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6月24日报道,赛里木湖本是“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澄澈湖水与广袤草原勾勒出的绝美画卷,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无数游客心驰神往的圣地。然而,6月21日,一段车辆在赛里木湖草地疯狂漂移的视频,打破了这份宁静。车主不顾现场游客的斥责,肆意驾驶车辆转圈扬尘,长达40分钟的“表演”,让草地伤痕累累。景区工作人员直言“被破坏的草地无法恢复”,即便事后车主公开道歉,景区执法部门也作出处罚,但生态遭受的创伤,远非道歉与处罚就能轻易抚平。
这场草地漂移闹剧,暴露出的是部分人文明素养的缺失与规则意识的淡薄。景区内警示牌明确提示禁止碾压草地,可涉事车主却视若无睹,将个人寻求刺激的“快感”凌驾于公共利益和生态保护之上。在他们眼中,或许只看到了一时的“酷炫”,却全然不顾被车轮碾碎的植被需要漫长时间才能恢复生机,更未意识到每一次对生态的破坏,都在透支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从法律层面看,车主的行为已然触碰了法律红线。无论是我国草原法对机动车辆在草原行驶的相关规定,还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赛里木湖保护条例》对破坏地形地貌活动的禁止性条款,都表明这种草地漂移行为并非“无伤大雅的娱乐”,而是涉嫌违法的不当之举。依法对其进行处罚,是维护法律尊严、守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事件中,漂移长达40分钟才被制止,也折射出景区管理存在的漏洞。在旅游高峰期,面对面积广阔的景区,如何及时发现并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违法行为,考验着景区的管理智慧。增设监控设备、加强巡逻频次、优化游客投诉反馈机制,利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实现快速响应,都是景区亟待完善的方向。只有将管理措施落实落细,才能将破坏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更好地守护景区生态。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赛里木湖草地漂移事件,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文明旅游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每个游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生态保护也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
当我们奔赴诗与远方时,更应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守住文明与法律的底线,莫让“漂移”的车轮,碾过生态红线,碾碎了人们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