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多措并举拆除老年人进健身房门槛

时间:2025-06-26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杭州66岁的夏先生想办健身卡却屡遭拒绝,多家健身房以“年龄限制”为由将他挡在门外。这并非个例,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我国26.1%的老年人经常锻炼,80岁以上仍有14.7%保持活跃,但健身房对银发群体的“高门槛”却日益凸显。当健身需求与市场供给间的鸿沟不断扩大,我们不得不思考:这道门槛背后藏着怎样的现实矛盾?又该如何为老年人推开健身房的大门?(6月26日《人民日报》)

健身房对老年人设限,本质是安全顾虑与责任困境的叠加。从器械安全看,传统跑步机时速过快、力量训练器械重量超标,对肌肉力量衰退的老年人而言存在使用风险;从法律层面看,老人若在锻炼中突发疾病或意外,健身房可能面临法律纠纷与经济赔偿。即便签署免责声明,企业仍难以完全规避风险。有健身教练直言,多数教练缺乏指导老年人的专业经验,而一旦出现意外,教练个人也需担责。这种“怕担责”的心态,让不少机构选择用“年龄一刀切”来降低运营风险。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供需错配:老年人需要慢节奏的有氧运动与康复训练,而健身房课程多围绕年轻化需求设计,专业适老化服务几乎空白,导致60岁以上群体被视作“高风险客群”而非“潜力市场”。

破解这一困境,不能简单将责任归咎于企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要求保障消费者安全,但对老年群体缺乏细化服务标准;保险市场中,针对健身场所的意外险种覆盖不足,企业难以通过商业保险转移风险;行业规范里,老年健身指导标准与器材适老化改造规范仍属空白。现实中,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探索提供了可行路径:杭州拱墅区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通过跑步机加装扶手、限定时速等适老化改造,结合体质检测建档与专业教练指导,既保障了安全,又以每月99元的低价激活了需求。71岁的朱大爷在此享受服务的案例证明,当安全顾虑被科学管理消解,老年健身需求完全能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破局需要政策、企业与社会的全链条发力。政府可出台专项政策,对接纳老年人的健身房给予税收减免与适老化改造补贴,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低价开放以分流需求;相关部门应联合制定老年健身服务规范,明确体质评估标准、教练资质与应急流程。企业则需将老年群体视为“银发经济”新蓝海:引进垂直律动器械等适老化设备,开发慢病运动干预课程,与医疗机构合作构建“运动+康养”体系。如杭州西溪街道与健身房合作开设老年小班课,通过体质检测匹配课程,既降低风险又提升服务精准度。此外,保险行业可开发“老年健身意外险”共担风险,社区可建设“家门口的老年健身房”,形成“15分钟健身圈”。

当66岁的夏先生们走进健身房,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健康,更是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拆除这道门槛,本质是在回应老龄化社会的深层命题:如何让银发群体在健身场景中获得平等的服务体验。这需要企业跳出“风险规避”的思维,需要政策为市场创新提供土壤,更需要社会将老年健身需求纳入公共服务坐标系。唯有政策保障、企业创新与社会支持形成闭环,“全民健身”的图景中才不会缺少银发群体的身影,老龄化社会的温度也才能真正渗透到每个生活场景。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