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这些奔波在大街小巷的灵活就业群体,是我们便捷多彩生活的保障者,也是物流顺畅繁荣的守护者。“车轮上”的他们时常以车为家、居食无常,一个温暖的“落脚点”、一杯热茶,有时却是他们的奢望。上海市嘉定区已建立起1866个服务点,将“以路为生”的灵活就业群体纳入服务范围,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驿治理”品牌。(6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1版)
昼夜疾驰的大货车司机能在“嘉有新驿”卸下疲惫,风雨兼程的外卖骑手可在“暖新驿站”吃上热饭,网约车司机则能在“驿路有我”服务站舒缓紧绷的神经。这些名为“驿治理”的创新空间,照亮了千万灵活就业群体漂泊的征途。
“以路为生”四字背后,是无数车轮上的生存图景。他们维系着城市运转的命脉,自身却常游走于城市服务的边缘。居食无常、休憩无定是常态,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角落、一杯触手可及的热茶,竟成遥不可及的“奢望”。嘉定区将1866个“微网格”与1070个党群服务点编织成网,正是以精细化治理的针脚,缝补了这曾被人遗忘的公共服务裂隙,让漂泊的“小蜜蜂”们终于寻得归巢。
这份“驿治理”的暖意,其珍贵在于对灵活就业者“主体性”的深切认同。它不再将其视为城市功能的简单工具或同情的对象,而是以平等之姿,赋予其“城市一员”的归属尊严。当服务站点亮灯火,提供的不仅是一张座椅、一碗热饭,更是一份“你在此城,此城有你”的郑重接纳。这份接纳,使穿梭于钢筋森林的身影不再孤单,让车轮滚动的每公里都浸润着被城市看见、被城市尊重的暖流。
“驿治理”品牌的更深层意义,在于为破解流动时代的治理难题提供了创新范式。传统的静态社区管理模式难以匹配高度流动的新就业形态,而嘉定以“微网格”为基座,主动跨前服务,将治理的触角延伸至道路、街角这些流动生命活跃的空间。它证明,温情治理与精细治理并非互斥,城市的人本关怀完全可具象化为可感可及的服务空间,为“在路上”的奋斗者打造一个个温暖锚点。
当然,嘉定模式仍需淬炼深化。未来需警惕服务点的“盆景化”,避免仅停留在主城区或示范点,而要向城郊结合部、物流枢纽等真正需求洼地延伸覆盖。服务的“精准化”也至关重要,唯有持续倾听车轮上的声音,服务供给才能直抵心坎。
当“驿治理”的灯火在更多城市点亮,当“以路为生”不再是孤勇者的独行,“一路生花”便不仅是愿景。它意味着千万灵活就业者得以在城市怀抱中舒展枝叶,绽放尊严之花;更意味着一座座城市,终将在对每一位建设者的温情回馈中,抵达其文明的至境。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