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减了会议,多了调研”,以作风之变谋发展

时间:2025-06-30 浏览量: 作者:童其君

“得要这么深,才不怕暴雨。”跳进排水渠,姜旺用身体作尺,量了量渠深。“放心!这渠深1米、宽80厘米。”一旁的黄狮村党支部书记张青云说。抢夏收、忙夏播、抓防汛,这段时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五里桥镇党委书记姜旺奔忙在田间地头,“现在会议少了,有更多时间抓具体工作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峡县积极推进减会议、减报表、优调研,让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到一线办实事。(6月29日《人民日报》)

“减了会议,多了调研”,这一变化看似微小,却意义非凡,是作风建设的关键路径。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是阻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顺利推进的“绊脚石”,而“文山会海”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典型表现。以往,文件多、会议多……这些问题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会议内容重复、空洞,缺乏实质性内容,导致会议效率低下,没有实际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有的会议层层套开,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导致基层干部在会议室和办公桌前疲于奔命,真正用于服务群众、落实工作的时间被严重挤压。这些形式主义的会议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消磨着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使得工作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西峡县推行“多会合一”,将同类型会议套开,例如把安全生产、抗旱、防汛会议整合,这一举措从根源上减少了会议数量,让干部从“会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为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提供了样板。

调研既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更是破解难题的重要捷径。当干部从会议中抽身,将更多时间投入调研,便能真正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在西峡县,干部们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到农田灌溉、排水渠修建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加以解决。通过调研,干部能够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一手资料”,掌握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或堵点,从而精准发力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这不仅提升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为今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减了会议,多了调研,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它反映出政府在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效率、注重实际效果,追求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政府能够将更多资源集中于中心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深入调研,政府能够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政策,使政策更贴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避免因随意决策导致资源浪费或重复投入。这种转变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整体治理效能,使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减了会议,多了调研”是值得珍视的良好开端,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让这一转变持续深化,还需要建设长效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从严精简会议,提升会议质量效率。要开好会,必须坚持目标导向,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规范调研工作,避免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调研,真正让调研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手段。同时,加强对干部的监督考核,将工作实效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

希望更多地方能借鉴西峡县的经验,以精简会议为突破口,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老百姓服务,以优良作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童其君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