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虐猫者被拒事业单位,道德“一票否决”正当其时

时间:2025-07-02 浏览量: 作者:黄鹤权

据大河报7月1日报道,有网友爆料称,某事业单位拟聘用人员苏某某存在虐猫行为,其在网络上发布虐猫视频,手段残忍,引发公众强烈愤慨。当地迅速展开调查,近日发布通报,决定取消苏某某事业单位招聘资格。这一处理结果,既是对公众关切的及时回应,也彰显了社会对公共道德底线的坚定捍卫。

虐猫行为本身,不仅是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更是人性中阴暗面的极端体现。猫咪作为鲜活的生命,同样有感知痛苦的能力,以残忍手段虐待它们,暴露的是施虐者扭曲的心理和缺失的同理心。而当这样的人试图进入事业单位,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时,就不得不引发公众对其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担忧。事业单位承担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能,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不仅代表个人形象,更关乎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公信力。一个连动物生命都不尊重的人,很难让人相信其能在工作中秉持公正、善良的原则,真心实意地为民众服务。

当地取消苏某某的招聘资格,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向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在公共领域,道德品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无论是招聘还是其他选拔环节,除了考察专业能力,道德水准同样是关键考量因素。在现代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服务者的道德素养紧密相连。如果让缺乏基本道德的人进入公共服务队伍,可能会在工作中滋生冷漠、自私等不良作风,损害公众利益,破坏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此次事件的处理,正是以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个人,道德瑕疵不应被忽视,更不能成为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通行证”。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起事件也反映出社会大众对生命价值和道德规范的高度关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不断增强,对虐待动物等不道德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公众对虐猫考生的声讨,体现的是集体的道德良知,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坚守。这种集体意识的觉醒,有助于推动社会形成尊重生命、崇尚道德的良好风尚。同时,它也提醒着各类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学历、技能等“硬指标”,更要重视应聘者的品德修养等“软实力”,将道德考核纳入人才评价体系,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取消虐猫考生的事业单位招聘资格,是一次正义的裁决,它维护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守护了公共道德的底线。希望这一事件能让更多人意识到,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也是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石。唯有坚守道德,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