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悦己消费不可突破理性红线

时间:2025-07-03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当“00后”晓晨的潮玩收藏占据整面展示柜,当球鞋藏家蒋宇摩挲着戴手套的藏品陷入家庭开支的纠结,当代青年的消费行为正经历价值考验。从盲盒经济的周期性疯抢到“谷子”市场1689亿元的年规模,悦己消费已异化为情感代偿的符号游戏。资本将“自我取悦”包装成消费狂欢,却让年轻人在“花钱买快乐”的迷思中,逐渐模糊了理性边界——真正的悦己,是建立在自我认知与能力边界上的价值选择,而非物质的无度堆砌。(7月2日《南国早报》)

消费主义编织的话语陷阱里,“悦己”被简化为“即时满足”的同义词。潮玩收藏者将玩偶视为“情绪搭子”,实则暴露现代社会原子化生存中的情感真空:当996内卷与社交焦虑挤压真实连接,年轻人将情感投射于可量化的物质载体,形成“购买—短暂愉悦—更深空虚”的消费闭环。2024年闲鱼“谷子”交易额激增105%的爆发式增长,暗藏消费行为从“需求导向”向“焦虑驱动”的危险偏移。更需警惕的是符号社交绑架——盲盒稀有度成为圈层地位象征,周边收藏量异化为社交价值标尺,消费行为脱离实用维度,沦为身份焦虑的表演。如蒋宇收藏的60余双球鞋,部分二级市场溢价超万元,这既是青春记忆载体,也是被消费主义驯化的证明。

破解迷局需重建“需求—能力—价值”的消费理性。“红迷”谢智雄转录电子书解套收藏的选择颇具启示:将三十多套《红楼梦》转化为数字资源,腾出的空间成为女儿的乐高角落,完成从“物役”到“役物”的认知跃升。心理学者指出的“情感缺失代偿”现象,需个体主动拓展多元情感渠道:晓晨将潮玩预算分流至插花、看展,通过艺术审美消解对单一物质的依赖。家庭与社会引导同样关键:家长摒弃“物质补偿式”教育,以亲子共读替代消费陪伴;学校可将消费心理纳入课程的做法,通过模拟理财培养价值判断。当商家停止“限量发售”的焦虑制造,当二手平台推动“使用价值最大化”的流转共识,消费行为才能回归需求本质。

悦己消费的理性红线,应锚定在“是否服务于生命成长”的价值坐标上。它并非否定消费,而是拒绝被资本符号体系绑架。有人为演唱会门票理性规划开支,有人为知识付费慷慨解囊,真正的自我取悦,是清醒认知需求后在能力范围内的价值排序。当年轻人能区分“想要”与“需要”,在物质消费外寻求阅读、公益等多元满足,“悦己”才能摆脱物质枷锁。心理师所言“放下单一执念才能发现更多乐趣”,道破消费的终极意义:让个体从容掌控生活,而非被物欲牵引迷失。

物质丰裕时代,悦己消费的边界不在数字节俭,而在价值清醒。从晓晨缩减潮玩预算到谢智雄“断舍离”重获空间,这些实践汇聚成理性潮流,爱自己,是懂得让每笔支出成为生命成长的养分,而非束缚自由的枷锁。唯有如此,“悦己”才能超越消费主义陷阱,成为通往精神富足的桥梁。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