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田园犬,传统称呼为“土狗”,北方有的地方又叫“柴狗”,属于亟待拯救的本土犬种。日前,长沙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召开禁养犬只管理专题论证会,各方代表经过热烈讨论后一致认为,可以将中华田园犬(土狗)移出《危险犬只目录》。(7月2日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近日,长沙将中华田园犬移出“危险犬只目录”,许多城市也纷纷为“土狗”解禁。此令一出,仿佛一声召唤,让无数人童年记忆中那个忠诚的“大黄”,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回归家园庭院。这不仅是对一种本土生灵的重新接纳,更是对乡土文化记忆的温情致敬,展现城市治理理念的细腻进步。
然而,政策解禁的门槛虽已拆除,却远非文明养犬征程的终点。在欣喜之余,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更复杂的社会挑战:如何让“可以养”真正升华为“懂得养”?城市治理在解禁之后,更需以智慧与决心担负起引导责任。
现实中,部分养犬人对“土狗”的认知误区与责任缺位,成为新隐患的土壤。一些市民或因“土狗”价格低廉而草率收留,或因偏见视其低贱而随意弃置;更有甚者,自恃土狗“皮实”便忽视疫苗注射、疏于日常管理。这些行为如不加以引导,势必造成犬只健康受损、流浪犬只增多、扰民伤人等问题。解禁的善意,若遭遇责任的缺失,最终可能酿成公共管理的新痛。
因此,解禁之后的当务之急,是城市管理者主动担起文明养犬的“引路人”之责。需以生动形式宣传科学养犬知识,破除对“土狗”的刻板印象与轻视心理。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同时,亦需提供疫苗注射、办证登记等便捷服务,让责任落地之路畅通无阻。还可借鉴成熟经验,探索社区自治共管模式,让规则与温情在邻里互助中交织生长。唯有疏堵结合、刚柔相济,才能让“大黄”回家之路从政策许可的起点,稳步迈向人犬和谐的文明高地。
当童年记忆里温顺忠诚的“大黄”终于能够回家,这解禁的钥匙不仅打开城市物理空间之门,更开启了城市治理精细化、人性化的新篇。然而,真正衡量城市文明高度的标尺,并非止于“允许回家”的律令更改,而是“如何安家”的智慧与责任担当。
唯有将政策解禁的“绿灯”与养犬责任教育的“灯塔”交相辉映,才可让每一只归来的“大黄”都能在人类家园中真正安身立命,它们的身影,终将成为折射城市文明成色最温润的棱镜。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