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防范高校毕业生掉入“就业陷阱”还需多方发力

时间:2025-07-05 浏览量: 作者:魏芳

随着毕业季、就业季的来临,找到心仪的工作,匹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是刚踏入社会年轻人的梦想,但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熟人关系和渴望心理,编造工作机会,虚构就业岗位,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殊不知这其实是为了骗取钱财而精心设计的陷阱……近日,济南中院刑二庭法官通过一起诈骗案,提醒广大毕业生提高警惕谨防受骗。(7月4日《济南日报》)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毕业生希望自己能顺利求职、就业。在“求职难”“就业难”的双重背景下,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招聘的广告便铺天盖地,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熟人关系和渴望心理,编造工作机会,虚构就业岗位,设置层层套路,布下多个陷阱,引诱高校毕业生“踩坑”,骗取钱财。

据了解,眼下的就业陷阱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付费内推”,指某些机构向求职者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就业岗位,但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二是“实习生套娃”,某些用人单位的员工甚至是非正式员工,以单位名义招聘实习生,借此分派自身工作任务骗取免费劳动,或进行“有偿实习”。三是“虚假招聘”,指用人单位或非法中介机构进行虚假宣传向求职者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四是“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以购买商品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上述种种“求职陷阱”,不仅严重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更是涉嫌诈骗,触犯刑法。

防范高校毕业生掉入“就业陷阱”还需多方发力。首先,平台要发力。平台的运营商要积极承担起严把关的主体责任,严格审查广告发布者的主体资格,涉及招聘、培训的必须实名登记,切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让无良广告发布者混入其中,忽悠、坑骗广大毕业生。其次,监管要发力。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对违法者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机制,让不法分子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其三,高校要发力。高校在学生走出校门前,应积极组织开展必要的法治宣传和教育,强化学生的反诈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防骗知识,避免轻易“踩坑”。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高校毕业生一旦遭遇“就业陷阱”,应积极大胆地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或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助长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我们相信,只要平台、监管、高校三方联动,共同发力,再辅以高校毕业生积极维权,就一定能帮助高校毕业生避免掉入“就业陷阱”,从而为广大高校毕业生营造一个无陷阱、无欺骗的求职环境。

(作者:魏芳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