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大理野生菌要被采绝了?别让“野游”再“撒野”了

时间:2025-07-05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7月1日晚间,一篇讲述大批量游客每日进入云南大理苍山掠夺式采摘野生菌的帖文引发热议。7月2日下午,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回应记者称,每个卡点都有人员在值守,只要抓到,罚款金额在1000元以上。(7月4日《澎湃新闻》)

当“菌子猎人”穿行于苍山云雾间,当社交平台炫出满载菌子的“战果”,一场无声的浩劫正撕裂着大理山野的翠绿:千元罚单,在旅游博主、社交平台与野游狂热构成的“三股推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社交平台与旅游博主以“秘境探菌”为噱头,用精美图文与视频为野生菌采摘披上“诗意探险”的外衣。被算法放大传播的“网红打卡点”,不断将更多游客引向深林秘境,对生态的敬畏之心早已被“收获炫耀”的欲望所淹没。

而本应成为守护者的监管体系,却暴露出了令人忧心的脆弱与失焦。苍山洱海保护区“村镇镶嵌”的特殊地理格局,天然制造了管理空隙。面对涌入的人群,所谓“每个卡点有人值守”的防线形同虚设,所谓“抓到罚款千元”的威慑也沦为隔靴搔痒。中科院杨祝良研究员的警告并非杞人忧天:掠夺式采摘对脆弱生态的打击,往往具有不可逆的毁灭性。

守护苍山珍贵的生物多样性,需突破“堵与罚”的简单逻辑,在“疏堵结合”中构建更坚韧的防线。一方面,对社交平台与内容创作者必须强化责任引导,对违规推广、美化破坏性采摘的行为予以严正警告甚至惩戒,以矫正其传播导向。另一方面,监管亟需从被动“抓人罚款”转向主动精密布防,利用智能监测等技术手段扩大覆盖,大幅提升违规成本。更为深远的治理,则在于为公众提供替代性生态体验——通过精心设计生态研学路线、在缓冲区域设立规范采摘体验区、大力推广本地人工菌产业等途径,将公众对自然的热爱与好奇导入对生态友好的渠道。

生态红线绝非可以随意拉伸的橡皮筋。苍山野生菌的悲鸣,实则是整个生态系统发出的求救信号。若仍放任“野风”呼啸,任凭监管在“罚款游戏”中流于形式,最终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舌尖上的山珍,更是苍山洱海那不可复制的自然基因库。唯有让监管真正长出牙齿,让平台担起责任,让公众的向往找到绿色出口,方能守护住那份山野间生生不息的馈赠,菌子不会长在罚款单上,只长在尊重与共生的土壤里。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