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23名死亡人员还能领高龄津贴?民生资金监管待加强

时间:2025-07-07 浏览量: 作者:童其君

近日,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民政局发布关于死亡人员违规领取高龄津贴情况公告。公告称,自该市开展专项整治和办实事项目工作以来,市民政局按照市纪委监委关于怀仁市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办实事项目工作安排部署,扎实开展民政服务领域自查排查工作,在发放高龄津贴方面,我局与市公安、市卫体等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并及时进行数据比对,比对中发现有23人死亡领取高龄津贴,并经乡镇街道核实确认死亡,我局对违规领取的高龄津贴及时进行追缴。(7月5日中青在线)

23名死亡人员还能领高龄津贴?这无疑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一则,暴露了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生存认证是确保养老金准确发放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虽然法律条文未直接提及高龄津贴的生存认证,但生存认证机制普遍应用于养老金体系,以防止冒领、错发等情况的发生。生存认证能够确认老人是否仍然健在,从而确保养老金或高龄津贴只发放给符合条件的生存者。这是保障社保资金安全、防止欺诈行为的有效手段。因而,高龄津贴发放需要民政部门精准掌握领取者的生存状态,然而在现实中,民政与公安、卫体等部门之间的数据未能及时对接。公安掌握着死亡人员户口注销信息,卫体部门也可能有人口死亡信息,如果能与民政部门实现实时共享,死亡人员继续领津贴的情况就很容易被发现。但事实情况却是,这些部门间的信息处于“孤岛”状态,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使得死亡人员在民政系统中“继续存活”,不间断领取本不该领取的高龄津贴。

二则,暴露了家属的责任意识淡薄。一些家属在老人不幸去世后,未按规定限期报备,甚至存在故意隐瞒以持续领取高龄津贴的情况。这其中既有对政策知晓不多、怕麻烦的原因,也不乏少数人贪占便宜的心态。这种行为不仅违背诚信原则,同时也损害了宝贵的公共财政资源,导致本就有限的民生资金被侵占。

三则,暴露了相关部门存在审核与监管的漏洞。按照正常流程,各级部门应按照高龄津贴发放条件做好审核、复核,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基层工作人员可能由于工作任务过于繁重、人手不足等原因,对领取人员资格的审核流于形式或未进行深入的调查,加之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机制,使得死亡人员冒领津贴的情况长期未被发现。

23名死亡人员还能领高龄津贴的影响非同小可。一方面,它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民生保障政策是政府关爱民众的体现,而这种漏洞的出现,民众难免会质疑政策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这也引发了公众对民生资金安全的担忧,让大家质疑其他民生领域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冒领”“重复领取”等违规现象。

为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要建立健全民政、公安、卫体实时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死亡信息自动比对;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家属知晓及时报备的重要性以及冒领的法律后果;还要强化全流程监管机制,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建立和完善科学严谨、严格依法的问责机制,严惩失职渎职行为。

任何反常的、超预期的、难以理解的事件,都是我们调整自己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良好机会。23名死亡人员领取高龄津贴,绝不是一个单一的偶发事件,而是民生保障体系中某些环节的风险暴露。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只有正视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信息共享、监管、民众意识等方面的不足,才能确保民生资金花在刀刃上 ,让民生保障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惠及那些需要的人群。

(作者:童其君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