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招生季,各大高校纷纷亮出“宿舍牌”——豪华四人间、独立卫浴、智能家居,甚至有学校推出“海景房”宿舍吸引考生眼球。与此同时,不少高中毕业生也将宿舍条件列为择校的重要标准。这一现象值得反思:当代大学生是否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大学教育的精神内核是否正在被物质条件所稀释?“择校”还是“择宿舍”,蕴含着对大学本质的深刻思考。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学习的基础保障,体现高校对学生需求的尊重。安居才能乐业,舒适的生活条件确实有助于学生专注学业。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却也透露出对更好居所的向往。高校改善宿舍条件,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需求的尊重,也是教育投入增加的自然结果。从历史维度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茅草屋到如今的现代化学生公寓,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正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发展进步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提升住宿条件值得肯定。
但把宿舍条件作为择校的首要标准,未免本末倒置。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校舍简陋却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等杰出人才;哈佛大学的宿舍同样老旧,却无碍其成为世界顶尖学府。过分关注物质条件可能导致对大学精神内核的忽视。大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塑造和学术的追求,这些远比硬件设施更能体现一所大学的价值。当学生强调以宿舍豪华程度作为选择依据时,已经误解了高等教育的本质。
“择校”还是“择宿舍”,反映出当代社会物质主义对教育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年轻人容易将生活舒适度等同于教育质量,将物质享受误认为成长目标。这种现象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精神形成鲜明对比,也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现代教育初衷相背离。大学作为精神高地,理应引导学生超越物质层面,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成长。虽不至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若我们过度强调生活条件,是否正在无形中培养一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择校”还是“择宿舍”,需多方共同努力实现价值回归。高校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术氛围的营造和大学精神的培育;媒体和社会舆论应引导公众关注教育的本质,而非表面条件;而学生和家长则需认识到,选择大学实质上是选择一种成长方式和精神传统。值得欣慰的是,已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学校的学术声誉、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这标志着理性择校观的逐步形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宿舍只是大学生活的物理空间,真正的大学教育发生在图书馆的沉思中、在实验室的探索里、在与师友的辩论之间。当我们回顾大学时光,最珍贵的记忆往往不是宿舍的舒适程度,而是那些启迪心灵的瞬间和突破自我的时刻。期待高考学子能够超越自我,在选择大学时看到更本质的价值——那里不仅是生活四年的地方,更是塑造思想与人格的摇篮。
(作者:赵盛国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