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一位老师因3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在微信群中发表不当言论,甚至愤怒解散报考群聊,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7月7日晚,该校发布通报,证实了事件的真实性,并说明涉事老师已作出检讨,学校和老师也已向学生及家长致歉,三名学生最终按自己意愿填报了志愿。(7月8日潮新闻)
从事件经过来看,老师的行为明显失当。高考志愿填报本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未来规划作出的自主选择,他人只能提供建议,而非强制干涉。这位老师在得知学生未填报“清北”后,在群里指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甚至上升到“教育的失败”“班主任教育的失职”的高度,最后还负气解散群聊。这一系列举动,不仅是对学生自主选择权的不尊重,更暴露出其教育观念的偏差。老师本应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志愿填报这一重要节点,应给予学生理性的指导和温暖的支持,而非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老师如此恼羞成怒?表面上看,是学生没有听从其填报“清北”的建议,实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中,存在着一种畸形的名校崇拜现象。虽然国家一直致力于推进教育评价体制改革,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和教育部不能给学校下达升学率指标,不以升学率考核评价教师,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地方政府仍将“清北率”视为评价当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的校长可能因“清北率”不高而面临难以继任的压力。学校为了提升“清北率”,专门推出“拔尖工程”,集中资源培养有潜力考入北大、清华的尖子生。对于老师而言,当出现考分能够进入“清北”却未填报的学生时,会觉得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产生失职之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唯升学率、唯名校、甚至“清北率”的评价体系。
这种评价体系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加剧了教育的功利化,使得教育的重心偏离了育人的本质,过度追求名校录取数字。在志愿填报上,学生的兴趣和志向被忽视,“清北”成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而专业是否适合学生、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则被抛诸脑后。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会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学生而言,在填报志愿时,兴趣应是首要考虑因素。新高考强调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不应被“名校”的光环所束缚。只要学生对某个专业有兴趣,愿意为之努力,那么这个专业就是适合他们的,也更有可能助力他们实现更好的学业和职业发展。
此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想让教育回归本质,就必须彻底摒弃这种畸形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和老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理性填报志愿;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切实落实教育评价体制改革,不再以“清北率”等单一指标来衡量教育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摇篮。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