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武昌区的街头巷尾,新就业群体的身影如同流动的星光,串联起城市的活力与脉动,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辗转于商铺社区,他们为刚下班的打工人送去热腾腾的饭菜,为年迈的独居老人扛起沉甸甸的柴米油盐。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然而,相较于规模的快速增长,其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和深度却仍显滞后。如何为这些劳动者注入强有力的技能动能,不仅关乎个体发展空间,更关乎整个社会和新经济形态的韧性与未来。
今年以来,武昌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重要部署,积极摸排新就业群体技能培训需求,整合相关部门和职业培训学校资源,精心策划组织开展新就业群体技能培训。6月16日,伴随武汉天姿美业职业培训学校、武汉文昌职业技术学校授牌武昌区“新兴学院”教学点,武昌区新就业群体技能培训暨“学、提、促”转型发展行动进入实施阶段,首批新就业群体学员找到了职业技能“充电站”。
对个体而言,职业技能培训是打开高质量就业之门的金钥匙。新就业形态虽具有灵活优势,却也常伴随技能单一、发展路径模糊的隐忧,离职率高、就业不稳定的现象不容忽视,技能提升对从业者的发展至关重要。以美团外卖骑手为例,平台数据显示,在参与过系统化“骑手成长计划”培训的群体中,晋升为站长、培训师乃至区域经理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骑手。如何提高就业质量,是新就业群体普遍关心和重视的核心问题。
对企业而言,系统性培训则构成了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石。新就业形态高度依赖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其核心竞争力正蕴藏在每一位一线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中。顺丰速运为员工铺设清晰、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定制化的培训项目与能力提升计划,全方位增强员工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不仅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更提升了品牌忠诚度。当劳动者技能与平台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便形成双赢的良性循环。
对社会整体而言,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地方政府在提升就业率的同时,也需要通过技能培训提前布局,提升灵活就业人员抗风险能力。当外卖骑手、家政服务员等群体通过培训获得更高的收入与社会认可度,不仅个人发展有了更高境界,社会结构也因之更加稳固。这无疑是在新经济土壤上构建更具包容性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一步。
武昌区紧密结合新就业群体“时间碎片化、需求多元化”特点,聚焦美容美妆、电工电焊、烹饪西点等实用技能课程,不仅创新“随到随学、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构建“培训-考核-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还整合区总工会等职能部门资源,为新就业群体技能培训提供补贴支持,切实减轻学员学习成本。同时,武昌区还在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的牵头下,整理汇总全区69个户外工作者驿站、20个外卖“小哥”食堂、7个网约车司机之家、8个新就业群体友好商圈(街区)及全省首家小哥智慧公寓信息,绘制暖“新”地图,以数字化手段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精准服务、便捷服务、智能服务,以党建引领推动城市建设与新就业群体发展的双向奔赴。
为新就业群体赋能,绝非仅限于传授技术知识,武昌区开设新兴学院、开展“学、提、促”转型发展行动,实质是在推进一场以转型发展重塑劳动价值、构筑新型发展生态的深层变革。当每一位外卖骑手、每一位网约车司机都能通过技能培训获得创新创业的本领与底气,当每一次点击与奔跑都闪耀着技能的光泽,我们便是在为经济的未来奠基。
(作者:张绪安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部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