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以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下简称“蝠桃瓶”)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尊重历史”的争议波澜。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回应中新网记者问询时透露,已收到相关反馈,目前馆内正就此展开内部讨论。(7月9日 中国新闻网)
此款文创产品引发争议的根源,在于其冰箱贴所具备的“发光功能”以及“瓶底开孔”设计,与蝠桃瓶那段流落海外时被填入狗粪沙泥、改装为灯座的特殊屈辱历史,形成了令人深感不适的呼应。据奥格登回忆,当时美国家庭盛行将花瓶底部钻孔改造成灯座。蝠桃瓶虽“庆幸”瓶底未遭钻孔厄运,但也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沦为灯座,被置于客厅茶几之上。为增强其稳定性,瓶内还被灌入奥格登家后花园混着狗粪的沙泥。如此这般的设计,极易勾起人们对这段屈辱过往的记忆,无疑是文创的败笔,堪称“吻疮”之举。
每一件文物,皆为文化的璀璨结晶,历史的厚重沉淀。在推动文物“活起来”的文创开发进程中,我们理应亲吻文物所承载的美好,而非触碰其伤痛伤疤。以蝠桃瓶为例,其富含“福”与“寿”的文化寓意,本可成为文创着力挖掘的亮点,又怎能与灯座、开孔这类屈辱历史相牵连?文创开发,创新固然重要,情怀更是不可或缺。创新,旨在令人眼前一亮,而情怀,则应使人昂扬奋进。显然,蝠桃瓶的文创开发偏离了正轨。如何在创新表达与历史尊重之间寻得精准的平衡点,让文化遗产自然融入现代生活的同时,又能巧妙避开历史痛点,这是文创开发工作必须坚守的底线,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文物丰富多彩。文物,是历史的化石,是文化的名片。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我们肩负着认识、传承的重任,更应将其视作宝贵资源加以深入挖掘,使其在现代文化与生活中绽放熠熠光彩,彰显独特价值。我们挖掘的,是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精神基因与情感原点,需深入探寻这些文物因子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精神的契合之处。一旦找准这一契合点,文物便能在文创中焕发生机活力,成为展现现代文化之美的绝佳载体。文创开发,应秉持尊重历史、挖掘美好、启迪当下、照亮生活的理念。
“文创”不能“吻疮”,而应致力于亲吻历史之美、文化之美、精神之美与情感之美。诸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冰箱贴等,皆是成功的文创范例。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模仿层面,而需深入研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审美情怀,这才是文创开发取得成功的动力源泉。
(作者:殷建光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