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7月9日报道,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开发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于7月4日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聚焦激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吹哨人”机制,畅通从业者及关联人员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线索的渠道,并与“全国12315平台”形成联动,致力于构建“全民参与、全程监督”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这一举措的推出,无疑为保障食品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行业链条长、环节多,从农田到餐桌,其间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多个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一些违规添加、卫生隐患等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仅依靠外部监管力量,很难全面穿透各个死角,将所有问题都及时发现并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人员举报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吹哨人”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企业内部员工举报才得以曝光。比如2023年江苏南通某酒店厨师在菜肴中掺入止泻药庆大霉素,正是另一名员工的勇敢举报,才让这种无良行径大白于天下;2024年江西赣州一家鸡排店存在诸多卫生安全隐患,也是内部员工的举报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关键线索。这些案例充分表明,食品从业人员身处生产经营一线,对原料采购是否合规、加工制作过程是否卫生、储存运输条件是否达标等情况了如指掌,他们拥有比普通消费者和外部监管者更多的信息优势。若能激发这一群体主动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无疑将大大提高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效率,为企业整改和监管部门治理提供精准的方向。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让食品行业内部人敢于“吹哨”并非易事。在现实中,不少内部人员即便知晓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却因种种顾虑而选择沉默。一方面,他们担心举报后会遭到企业的打击报复,比如面临被解除劳动合同、在工作中受到排挤刁难等风险,自身的生计和职业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内部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一些员工可能因利益牵连而不愿“得罪”企业。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内部吹哨人”的作用,就必须从制度层面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此次上线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该系统支持实名与匿名双轨举报模式,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严格保护知情人信息,实行“全国统一接收、编码、分派”的闭环管理机制,举报人还能实时追踪办理进度。这一系列措施,从技术层面为内部举报人筑牢了隐私保护的屏障,让他们无需担忧身份泄露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国务院食安委发布的《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要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依据隐患大小给予报告人员不同程度的奖励,对报告重大隐患的予以重奖。这种奖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是对举报者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他们因举报可能遭受的损失,从而激发更多内部人员站出来揭露问题。
但仅有举报系统和奖励机制还不够,后续的落实和执行才是关键。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举报信息的核查处理力度,确保每一条举报线索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跟进,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对于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企业和个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让意图报复者不敢轻举妄动。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让食品企业充分认识到员工举报并非是对企业的“背叛”,而是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同时,也要让社会公众了解“内部吹哨人”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营造全社会支持、鼓励内部举报的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让食品行业内部人敢于“吹哨”,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消除内部人员的顾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再结合外部监管、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多种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食品安全监督网络,我们定能让老百姓吃得更加放心、安心,切实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