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临期零食“热”起来,监管“紧箍咒”不能松

时间:2025-07-11 浏览量: 作者:黄鹤权

据三湘都市报近日报道,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追求愈发强烈,临期零食折扣店在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线上线下均成为消费新热点,给市民带来“零食自由”的同时,也点燃了消费热情。然而,“临期又不是过期”“临期食品有无安全隐患”等话题也引发广泛讨论。临期零食走红的背后,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监管必须及时“堵漏”,以保障消费者权益与食品安全。

临期零食市场的蓬勃发展,反映出当下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追求性价比成为主流。临期零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满足了消费者的零食需求,让更多人能够实现“零食自由”,这种消费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食品浪费,具有积极意义。但繁荣背后,隐患重重。

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临期零食一旦超过保质期或因储存不当发生变质,将直接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现实中,部分商家的做法令人担忧。一些商超、便利店虽设置了临期零食售卖区,却存在先提价后打折的欺诈行为,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还有商家未及时下架过期、变质商品,甚至以临期为幌子售卖“三无”食品,全然不顾消费者权益与食品安全法规。《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食品经营者需对临期食品分类管理、特别标示或集中陈列出售,而这些违规行为显然已涉嫌违法。

针对临期零食的特殊性,监管必须全方位跟进。市场监管部门及线上平台应切实履行职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排查市场。严格禁止商家售卖“三无”食品,杜绝“先提价再打折”等欺诈行为。对于临期零食的销售,要督促商家规范操作,一旦发现到期商品,必须立即停止销售、下架封存并依法处置。对于违规违法商家,要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形成有力震慑。

同时,宣传教育也不可或缺。要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法律知识,让消费者在购买临期零食时,养成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的习惯,确保所购食品在保质期内。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若发现商家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销售过期食品等违法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若不慎购买到过期或变质食品,消费者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消费者自身在购买临期零食“捡漏”时,也需保持理性。按需适量购买,切勿因低价折扣而大量囤货,以免食品过期变质造成浪费。购买后,要按照食品包装上的储存要求妥善贮存,并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若食品超过保质期,或出现异味、口感异常等情况,应坚决停止食用。

临期零食市场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安全底线绝不能突破。只有监管部门、商家与消费者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堵住安全隐患漏洞,才能让“零食自由”既经济实惠,又安全无忧,实现临期零食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