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暑期防溺水,以“堵疏并举”撑起安全蓝天

时间:2025-07-13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盛夏暑期,气温攀升,水域成为孩子们消暑的向往之地,却也暗藏致命风险。数据显示,溺水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0-17岁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每一起暑期溺水悲剧都牵动着社会神经。面对这一顽疾,单纯依靠“严防死守”的传统模式难以根治,唯有将“堵”的防线筑得更牢、“疏”的通道拓得更宽,才能构建起立体有效的安全屏障,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7月11日央视网)

筑牢“堵”的防线,需要科技赋能与人防兜底双管齐下。如今,科技正重塑安全防控的形态——江西共青城的无人机巡航时发现4名无人看护的戏水少年,立即低空喊话警示并联动地面巡查力量;山东德州的智能监控系统通过AI算法,能实时识别野泳、野钓等危险行为;部分地区更将学生面部信息录入系统,一旦进入危险水域便同步预警家长与老师。这些“技防”手段突破了人力巡查的时空局限,让监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正如新余基层干部所言,“哨兵”系统让他们从每天2万步的巡查压力中解脱,防控效率倍增。但技术终究是工具,能否发挥实效仍需“人防”托底。河北平泉的消防员在水面展开模拟落水演示,用沉浸式教学传递自救技能;湖南通过全国首部防溺水专项立法,明确学校、家庭、政府的三方责任,让“齐抓共管”从口号变为制度。无人机的警报需要有人奔赴现场,法律条文需要落到具体行动,唯有技术精度与人防温度相结合,才能让“堵”的防线真正坚不可摧。

拓宽“疏”的通道,彰显从“禁水”到“教水”的观念革新。孩子亲水是天性,一味“禁水”不如科学“教水”。云南文山州的探索给出了生动答案:通过“州级补助+县市自筹+社会资助”的模式,两年投入2827万元建成107座乡镇泳池,实现全覆盖后,8个县市中7个实现“零溺亡”。这一成果的关键,在于将防溺水从“禁止下水”转化为“学会游水”——规范泳池运维管理、培训专业教练、开展游泳赛事,既满足了孩子戏水需求,又让他们在安全环境中掌握生存技能。这种“疏”的智慧,本质是对生命教育的深刻理解:与其让孩子在恐惧中远离水,不如教会他们与水和谐共处的能力。对于偏远地区而言,无人机、监控系统可能因资金不足难以普及,但建设一个乡镇泳池、培养几名本地教练,却能让更多孩子获得系统的游泳训练。文山的实践证明,哪怕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整合有限资源、创新投入机制,就能找到适合本地的“疏”路,让防溺水从城市的“科技秀”变为覆盖城乡的“民生课”。

防溺水不是单一环节的较量,而是系统工程的协同。当“堵”的防线拦住了野泳的危险,“疏”的泳池提供了安全的场所,再辅以常态化的安全教育,便形成了“防控—教育—实践”的完整闭环。文山的泳池需要无人机监控周边野塘,湖南的立法需要文山式的设施落地,河北的自救培训可以走进文山的泳池课堂——这些措施彼此支撑、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不敢野泳、不会溺亡、有处学泳”的治理生态。

暑期防溺水,考验的是治理者的智慧与温度。从文山泳池里的欢笑声,到平泉水面上的教学声,再到立法条文里的责任清单,这些实践共同指向对生命的敬畏:既需要雷霆手段堵住风险,也需要春风化雨引导成长。唯有“堵”得精准、“疏”得科学,才能让每个孩子在这个夏天,既能享受水的清凉,又能远离水的危险,这正是防溺水工作最珍贵的初心。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