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谨防未成年人成为电诈“帮凶”

时间:2025-07-14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暑假本应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时光,却有不少青少年在“轻松赚钱”的诱惑下,沦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工具人”。北京11岁学生帮发诈骗短信赚日结工资,浙江17岁少年出租微信账号供诈骗分子冒充代购,16岁的王某架设语音中转设备为诈骗团伙传声……这些案例撕开了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数字时代的隐蔽角落,未成年人正成为诈骗产业链觊觎的目标,而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防护网仍存在亟待修补的缝隙。(7月13日央广网)

诈骗分子盯上未成年人,是一场精准的“弱点狙击”。青少年普遍缺乏经济自主权,对“日结150元”“时薪200元”的诱惑几乎没有抵抗力。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法律认知还停留在“偷抢是犯罪”的层面,难以理解“发几条短信”“借个账号”可能触及法律红线。北京那位初中生在短视频平台接单时,根本想不到群发的“推销信息”是诈骗话术,更预料不到手机号被封会导致乘车、支付都陷入瘫痪。这种认知盲区被诈骗分子精准利用,他们在社交平台用“兼职”包装陷阱,用虚假转账截图制造信任,一步步将孩子拖入违法的泥潭。

更值得警惕的是,未成年人正被诈骗产业链“工具化”。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涉世未深,更容易被恐吓、诱导,且因年龄可能减轻处罚,成为犯罪团伙规避打击的“安全选项”。浙江曲某出租微信时,按对方要求解绑手机、删除好友,实则让自己的账号变成诈骗分子的“匿名武器”。当200余条诈骗信息从这个账号发出,涉案赃款通过其微信支付流转时,这个只想赚点零花钱的少年,已沦为犯罪链条上的关键一环。而家长们往往后知后觉,像北京的张先生那样,直到孩子的手机号被封,才发现孩子早已卷入漩涡。

防范未成年人沦为电诈“帮凶”,需要织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护网。家长不能只盯着孩子的成绩,更要主动聊一聊“出租账号可能构成帮信罪”“转发不明信息会留案底”,用身边案例让孩子明白“每一次点击都有法律重量”。学校不妨把反诈课搬进暑假实践,通过情景剧模拟“兼职陷阱”,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会识别套路。短视频平台更要守好第一道关,对“学生兼职”“日结赚钱”等关键词强化筛查,对异常私信实时拦截,从源头切断诱惑的传播链。

在这个手机成为“体外器官”的时代,反诈教育本质上是教孩子学会“数字生存”。我们无法隔绝青少年与网络的联系,却能教会他们在虚拟世界保持清醒:懂得“轻松赚钱”背后往往是违法的代价,清楚个人信息和社交账号是需要守护的“数字身份证”。唯有如此,才能让暑假真正成为成长的沃土,让每个孩子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筑牢守护未来的法律防线,这不仅是对一个个家庭的守护,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底线的捍卫。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