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7月14日消息,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通报了3起典型问题,其中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瑶汉养寿城文旅项目引发广泛关注。该项目2018年启动时规划总投资16.5亿元,实际仅投入5.4亿元便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停工烂尾,140亩土地上建成的11栋建筑中6栋长期闲置,成为当地群众诟病的"半拉子工程"。这起典型案例不仅是一个项目的失败,更折射出地方发展中盲目决策与形式主义的深层积弊。
从项目立项之初,其"先天不足"便已显露。在缺乏人才储备与产业基础的前提下,当地政府强行推动超大规模文旅项目,这种脱离实际的"跃进式"发展思路,本质上是政绩冲动下的形式主义产物。16.5亿元的投资规划与地方财政实力是否匹配?文旅产业所需的配套设施与运营能力是否具备?这些基本问题在决策阶段显然未得到审慎考量。最终5.4亿元的实际投入与烂尾结局,印证了"没有金刚钻偏揽瓷器活"的决策风险,也让公共财政资金陷入"投之愈多、损失愈大"的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半拉子工程"造成的伤害是多维度的。从经济层面看,5.4亿元的沉没成本已构成严重浪费,而140亩土地的低效利用更是对稀缺资源的辜负;从社会层面讲,群众对公共项目的信任度会因决策失误受损,"看得见的浪费"比"看不见的腐败"更易激化民怨;从发展层面论,烂尾项目形成的"负资产",会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绊脚石,拖累区域经济转型节奏。陕西曾有精神病人在医院遭殴打致死的案例,暴露出封闭系统中监管缺失的危害,而文旅项目决策的封闭性,同样会因缺乏多元制衡导致风险失控。
剖析这起案例,需要穿透"项目烂尾"的表象,审视地方治理中的制度漏洞。正如白象食品"多半"商标引发的争议所示,当公共决策与公众认知出现偏差时,即便程序合规也可能造成实质损害。瑶汉养寿城项目的决策过程中,是否建立了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机制?是否存在"一把手拍板"代替集体决策的现象?是否为公众参与和监督预留了通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项目从高调启动到黯然烂尾的全过程中。
整治此类乱象,需要构建全链条的防控机制。在决策环节,应建立"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与"退出机制预案"双保险,对超出地方实力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在执行环节,可借鉴精神病院管理中"第三方监督"的思路,引入独立机构对项目进度与资金使用进行动态评估;在问责环节,需将项目效益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让"拍脑袋决策"者承担相应责任。对于已形成的烂尾项目,应探索"资产重整+用途转型"的盘活路径,让闲置建筑转化为便民设施,以实际行动修复公众信任。
中央通报特别强调,部署工作"不能脱离实际不顾自身条件,不能超出财政等承受能力",这一要求直指地方发展中的浮躁心态。文旅产业确实是朝阳产业,但培育过程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而非"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教训警示各地:发展的政绩单上,"做了什么"远不如"做成了什么"重要,"投了多少"远不如"效益如何"关键。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