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叫板“二手烟”却被饭店驱赶?维护利益不能只靠孤勇者

时间:2025-07-16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劝阻吸烟却被服务员赶走……”7月3日,长沙市民关女士(化名)在望城一家饭店用餐时,因劝阻邻桌顾客吸烟反被怼,并被餐厅经理建议“换位置”后愤然离开。7月15日,记者向关女士了解到,涉事门店已撤去烟灰缸,修改了禁烟标识,“他们发布公告说所有门店都会改,勇敢发声是会有改变的。”(7月16日《三湘都市报》6版)

关女士在饭店劝阻邻桌吸烟反遭驱赶的遭遇,引发了一场公共空间权益的集体思量。当法规标识高悬于墙却悄然失语,仅靠孤勇者关女士们以尊严与精力为代价的“惨胜”,又如何能撑起公共空间健康权利的长久晴空?

饭店的烟灰缸静置在餐桌上,如无声的纵容符咒。那小小的容器,以实体存在向烟民发出默许邀约,却将非吸烟者置于“二等公民”的困境。关女士被建议“换位置”,正暴露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权责倒置,守护公共健康的法定责任,被商家以“和稀泥”的绥靖姿态,扭曲地转嫁至受害者肩上。当商家以“贴心服务”之名,在烟雾缭绕中为吸烟者奉上便利,实则是对不吸烟者权益的彻底践踏。

关女士的胜利带着沉重的伤痕,其“惨胜”本质如一面冰冷之镜,映照出法规落地之途的艰难与扭曲。纵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长沙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令高悬,可“禁止吸烟”的标识却常在现实中沦为无力的装饰。当饭店最初仅以“要求服务员劝阻”搪塞关女士,当处罚条款在现实中几近沉睡,法规的威严便在执行缺位中如沙塔般崩塌。法规若仅停留于纸面,其庄严承诺便注定成为一纸空文。

关女士的个体抗争虽唤起关注,但真正破局之道,在于构筑一个让法规得以呼吸的坚实系统。商家必须从“烟灰缸提供者”蜕变为法规的主动捍卫者,如饭店事后整改所承诺的撤除烟灰缸、强化标识、建立分级劝阻机制,方为责任归位的起点。而监管者更需告别“民不举、官不究”的惰性,以“长牙齿”的日常巡查与严格执法,让纸上禁令化为现实利刃。只有当监管之眼真正睁开,公民举报才能获得有力回响,法规尊严才得以重铸。

“勇敢发声是会有改变的”,关女士此言固令人感佩。然而,一个真正文明的公共空间,其基石应是制度性保障的无声力量,而非个体一次次以尊严为筹码的悲壮抗争。唯有让法规从墙上走入现实呼吸,让监管之网在每一处日常空间紧密织就,我们才能迎来一个无需“关女士”们孤身叫板的未来。在那里,每一口空气都天然洁净,每一个普通人都不必被迫成为斗士,即可安享公共空间内无差别的健康尊严。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