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东方树叶”变“爽茶”,“李鬼”饮品何时休?

时间:2025-07-17 浏览量: 作者:殷建光

“在社交平台刷到这个产品,我还以为是东方树叶,价格还挺便宜,结果买回来才发现根本不是。”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文吐槽,称自己买到了与农夫山泉旗下无糖茶品牌“东方树叶”极为相似的“东方爽茶”。这位网友的遭遇并非个例,新京报记者在社交平台发现,多位消费者都表示曾购买过这款产品,且起初都以为它就是“东方树叶”。(7月16日新京报)

炎炎夏日,来瓶饮料消暑解渴本是乐事,可要是遇上“傍大牌”的饮品,实在令人扫兴。而且,此类现象屡见不鲜。新京报记者深入调查发现,饮料行业的山寨问题由来已久。除农夫山泉外,可口可乐、元气森林、三得利、果子熟了等品牌均曾遭遇山寨困扰。这些山寨产品在整体色调、图案布局、装饰元素等方面,与原品牌的明星产品极为相似,消费者稍不留意,就可能误买山寨货,满心期待换来的却是“李鬼”。

那么,为何“傍大牌”“山寨”“李鬼”现象屡禁不止呢?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从生产厂家角度看,他们企图借助知名品牌的影响力来谋取利润,这无异于“挂羊头卖狗肉”。从消费者层面讲,部分人存在贪图便宜、不仔细辨别的心理。而地方监管部门的态度也不容忽视,他们有时对这类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例如报道中的菏泽市优佳食品厂,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厂成立于2010年12月29日,其过往记录中,与多家知名消费品企业存在包装、商标纠纷案件。该厂负责人王怀凯已5次被列为限制消费令对象,立案执行申请人包括六个核桃母公司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等,涉案金额总计约75万元。按理说,这样的企业早该被查封,却依旧在市场上“我行我素”,这不得不让人对当地监管部门的履职情况产生质疑。

实际上,要求消费者在购买日常用品时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提高辨别能力,未免过于苛刻;而让品牌厂家整日忙于打假,也不切实际。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监管部门切实发力。一方面,地方监管部门应对本地企业进行科学引导,精准扶持,帮助他们摒弃靠“山寨”“傍大牌”获利的落后观念,走上打造自有品牌的正轨。另一方面,国家监管部门需加大监管审核力度,主动出击,堵塞诞生“山寨”“傍大牌”“李鬼”的漏洞。这不仅要做好品牌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山寨行为,还要严格审核新品牌,建立严谨的品牌数据库,防止仿冒品牌蒙混过关。当然,严厉的惩戒必不可少,要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使其得不偿失。

健康的市场环境,离不开品牌的熠熠生辉。“山寨”“傍大牌”“李鬼”行为不仅导致不正当竞争,给消费者造成混淆与不便,使“正牌”商家市场份额受损,更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堪称市场经济的“毒瘤”,必须坚决予以铲除。要铲除这颗“毒瘤”,消费者需擦亮眼睛,品牌商家要增强保护意识,但最关键的还是监管部门要勇于担当,打好这场“主动仗”。

“东方树叶”变“爽茶”这类闹剧不应再上演,高温之下,监管部门应出台“高压政策”,让正规品牌饮品为我们带来夏日清凉,别让“李鬼”饮品给我们带来不爽。

(作者:殷建光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