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河北廊坊某烤串店老板一边用新鲜现切羊肉招待堂食顾客,一边用冷冻串应付外卖订单时;当北京某小碗菜店铺对堂食客人现场翻炒,却给外卖订单加热预制菜时——这种堂食与外卖的“双标”操作,早已不是个别商家的选择,而是成了一些餐饮从业者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这种用信息差换取利润的做法,正在一点点蚕食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信任。(7月17日《法治日报》)
堂食与外卖的“双标”,早已渗透到食材到服务的全链条。食材上,堂食是“当天现宰羊肉”,外卖是提前腌制的冷冻肉;堂食用“压榨花生油”,外卖换成“桶装调和油”。加工上,堂食炭火慢烤15分钟刷三次酱料,外卖油炸后电烤2分钟匆匆出品;堂食标榜“现炒”,外卖实则是预制菜加热。甚至在分量与价格上,外卖餐盒用凹陷设计掩盖分量缩水20%的事实,可乐售价却比堂食高出50%。消费者支付了相似的价格,得到的却是“降配版”的商品,这显然违背了最基本的公平交易原则。
“双标”背后,是多方博弈下的无奈与逐利。平台抽成、配送时效、评分机制像三把无形的尺子,逼着商家压缩成本:一份30元的外卖,扣除抽成和包装费后净利润不足7元,远低于堂食的12元;若不满足“95%准时送达率”,店铺就可能被降权限流。预制菜比现做菜成本低40%、5分钟即可出餐的“优势”,让不少商家在生存压力下选择妥协。而外卖交易的“非现场性”,又让商家有了可乘之机——消费者看不到后厨,冻品与鲜品、足量与缺斤的差异难以求证,维权更因“举证难”成了空谈。
但生存压力绝不能成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借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电子商务法》也要求商家公示商品信息。将冷冻肉伪装成鲜肉、用预制菜冒充现炒,本质上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隐蔽加价、分量缩水,则构成了不公平交易。当“双标”成为行业潜规则,不仅消费者利益受损,更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坚持用新鲜食材的诚信商家,反而可能因成本高、出餐慢被市场淘汰。
根治“双标”,需要构建从平台到监管的协同治理网。平台作为交易枢纽,不能只当“抽成方”,更要做好“守门人”:强制商家标注“预制菜”“冷冻复热”等信息,试点显示此举能让投诉量下降67%;公开抽成算法与配送规则,避免用“暗箱操作”倒逼商家降质。监管部门需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推广“明厨亮灶”线上化,让外卖加工过程晒在阳光下;对重复违法商家适用“退一赔十”并纳入失信名单,用制度威慑打破“法不责众”的幻想。消费者也应主动较真,遇到“双标”及时投诉,让每一次监督都成为规范市场的力量。
外卖本是为便利而生,不该成为“低质”的代名词。当堂食与外卖共用一套标准,当食材、加工、分量的信息彻底透明,消费者才能吃得放心,商家才能在公平竞争中专注品质,外卖行业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发展。毕竟,餐饮的本质是信任,守住了这份信任,才能守住舌尖上的长久生意。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