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钱塘区委宣传部的预审室里,工作人员孙波正对各单位的视频制作预算进行预审。突然,他的目光停在某单位“年度总结视频制作”的申请单上。他指着这份申请单说,“这种纯展示性的年度总结视频,属于一次性消耗品,既不能留痕存档,又没有政策传播价值,直接不予通过。”近年来,浙江省坚持关口前移,加强预算管控。特别是相关的宣传视频制作费,严格按其投放平台和使用范围的不同进行分类核定,该调的调,该减的减。(7月21日《人民日报》15版)
曾几何时,基层工作汇报演变为一场场精心编排的“数字电影展映”——华丽的视频特效、精美的PPT动画,俨然筑起一座座耗费人力物力的“电子戏台”。这些制作成本高昂的“一次性消耗品”,非但不能成为留痕存档的可靠载体,更缺乏实质性的政策传播价值。当基层干部被迫从解决民生问题的实干者,异化为剪辑师与配音演员,形式主义便成功地将公帑与精力转化为荧幕上一闪而过的虚幻光影。
浙江省财政系统制定了一套公务视频经费管理的全流程规范,通过“制定标准—预算编制—项目审核—预算执行”等环节严格审核公务视频。比如,在预算执行环节,将视频、宣传片、PPT等28个关键词嵌入业务场景,为全省1.8万余家预算单位、165万名公务人员建立业务合规开展的“防火墙”。浙江的治理智慧,正体现于精准截断这虚幻表演的源头活水。通过一系列动作,旨在从源头剥离掉形式主义借以攀附的财政养分,使每一笔公务视频支出都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价值拷问。当富阳区财政局的张小雨们严审合同与单价时,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公共资金,更是挤干水分、还原本真的工作作风。
更可贵的是,浙江的治理并未止步于“拦截”,而是以通报曝光违规制作使用公务视频的案例,推动形成“教育一片、警示一批”的常态机制。这等于向所有热衷“荧幕政绩”者发出了明确信号:那些精心搭建的“电子戏台”与华美“PPT景观”,再也无法充当蒙蔽检查目光的幕布。
当预算的闸门坚定落下,当系统的关键词精准拦截,那些缺乏灵魂的“电子戏台”终将失去存在的根基与空间。唯有让工作实绩在阳光下自然呈现,而非依赖滤镜与剪辑的矫饰,形式主义才可能真正从屏幕上谢幕离场。
严管“单位视频制作”,让屏幕上的形式主义谢幕。不过,拦截“单位视频”是一个方面。其实,我们更需要明白的是:检查工作不看“单位视频”,谁还会拍摄“汇报视频”?检查组的目光穿透屏幕幻影之日,方是实干价值重归大地之时。毕竟,基层检查也罢,基层调研也罢,都不能是一场“看电影”,而应该是“到现场”。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