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暑期求职旺季来临,各类求职诈骗案件频发,而不少受害者跌入陷阱的关键,竟源于一个“急”字。有毕业生因急于摆脱“失业状态”,轻信“无经验可入职、月薪过万”的虚假岗位,最终陷入培训贷骗局;有求职者因“急着上岗”,没核实公司资质就缴纳“押金”,结果人去楼空;还有人被“急招兼职”吸引,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工作,最终拿不到报酬。这个看似平常的字眼,成了骗子撬开求职者防线的“万能钥匙”,也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中亟待破解的治理难题。
“急”字背后,是求职者的生存焦虑与信息不对称。当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应届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部分年轻人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很容易在求职时陷入“病急乱投医”的状态。骗子恰恰利用了这种心理,抛出“零门槛、高回报、速入职”的诱饵——这些条件精准击中求职者的痛点:既想快速经济独立,又怕错过“好机会”。
更值得警惕的是,如今的诈骗手段早已升级,骗子不再是简单的“广撒网”,而是通过分析求职平台数据,精准锁定“急聘”“应届生”等关键词的搜索者,用伪造的营业执照、逼真的面试流程降低警惕,甚至会先发放小额工资建立信任,再以“保证金”“服装费”等名义套取钱财,让受害者在“即将入职”的期待中一步步掉入深渊。
从更深层看,“急”字引发的诈骗乱象,暴露了就业市场监管的诸多短板。一方面,部分求职平台对企业资质审核流于形式,只要付费就能发布招聘信息,甚至为“黑中介”“皮包公司”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诈骗案件的跨区域特性增加了追查难度,受害者报案后往往面临“属地管辖”的壁垒,钱款追回率偏低。更关键的是,对求职诈骗的惩戒力度仍显不足。相比动辄数万元的诈骗金额,现行法律对此类行为的处罚多为行政处罚或低额罚款,难以形成震慑。当骗子的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自然会铤而走险。
防治求职诈骗,不能只寄望于求职者“擦亮眼睛”。现实中,许多受害者并非缺乏常识,而是在信息差与生存压力下的无奈抉择。破解困局,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平台必须扛起主体责任,建立“企业资质动态审核机制”,对“急招”“高薪”等敏感岗位增加核验环节,对被举报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监管部门应打通数据壁垒,建立“求职诈骗黑名单”,实现跨区域信息共享,让骗子无处遁形;司法机关则需提高违法成本,对以“求职”为名实施诈骗的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尤其是针对学生群体的“培训贷”等新型诈骗,应从严追责。
此外,社会层面也需转变对“求职速度”的认知。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应只盯着“就业率”,更要教会学生识别骗局的能力;企业应规范招聘流程,避免用“急招”“突击面试”等方式制造焦虑;媒体则可多曝光典型案例,拆解诈骗套路,让“慢下来核实”成为求职者的本能反应。毕竟,找工作是人生大事,与其在“急”中出错,不如多花时间验证,这不是拖延,而是对自己的保护。
一个“急”字,道尽了求职者的辛酸,也照见了诈骗链条的嚣张。在就业压力尚未缓解的当下,唯有织密法律的防护网、压实平台的审核责、筑牢求职者的心理防线,才能让“急求职”不再变成“急跳坑”。当每一份求职期待都能得到妥善保护,当每一次岗位对接都经得起推敲,就业市场才能真正成为年轻人逐梦的舞台,而非骗子牟利的猎场。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