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农村公厕“建而不用”?民生工程容不得半分虚功

时间:2025-07-23 浏览量: 作者:黄鹤权

据大象新闻近日报道,山西稷山县多位村民反映,当地多个村庄的公厕存在锁门不开放、设施损坏无法使用等问题,有的公厕甚至被改成杂物间。对此,稷山县政府迅速回应,通报称情况属实,已安排部署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启动追责问责程序。这一事件虽以“迅速整改”暂告一段落,但农村公厕“建而不用”的现象,却折射出民生工程中“重建设、轻管理”的顽疾,值得深思。

农村公厕改造本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振兴”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各地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公厕建设,不少村庄告别了“露天茅厕”,换上了整洁的水冲式厕所。

然而,像稷山县这样“建好了却锁起来”“设施坏了无人修”的情况并非个例:有的公厕因缺乏水源成了摆设,有的因无人清扫沦为“新污染源”,还有的为应付检查临时开放,检查一过便恢复“铁将军把门”。这些“看得见的民生”变成“摸不着的实惠”,不仅浪费了公共财政资金,更凉了村民的心。

公厕“锁门”的理由看似五花八门:“怕有人破坏设施”“打扫起来太麻烦”“村民使用不习惯”……但深究起来,核心还是基层治理中责任意识的缺失。建设公厕时,或许能靠行政指令快速推进,但后续的管理维护需要持续投入精力与资源,这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担当与智慧。有的干部将公厕建设视为“政绩指标”,完成建设任务便万事大吉,对后续管理撒手不管;有的村集体缺乏管理经费,又不愿主动想办法筹措,只能任由公厕闲置;还有的地方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保洁人员职责不清、待遇不明,自然难以保障公厕正常运转。这些问题的叠加,让民生工程在“最后一公里”掉了链子。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农村公厕的使用状况,直接反映着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对村民而言,公厕是否好用、是否开放,比建设时的“轰轰烈烈”更有实际意义。试想,村民在田间劳作时想找个干净厕所难如登天,赶集时为找公厕走街串巷,这样的“民生短板”怎能不让人闹心?而当公厕因管理不善变成“闲置品”,村民们会觉得“政府的好心办了坏事”,长此以往,会削弱基层治理的公信力。相反,那些将公厕管理纳入村规民约、让村民参与监督、建立保洁员奖惩机制的村庄,不仅公厕保持整洁,更增强了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这才是民生工程应有的模样。

稷山县对相关人员的追责问责,释放出“民生工程不能搞形式主义”的强烈信号,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建立“建、管、用”一体化的长效机制。首先,在规划建设阶段就应立足实际,避免“一刀切”——比如缺水地区可推广卫生旱厕,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小型公厕,确保设施符合当地条件;其次,要明确管理责任,将公厕维护纳入村干部考核,同时鼓励村集体通过“公厕+商铺”“村民自筹+财政补贴”等方式解决经费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村民议事会制定使用公约,让大家明白“公厕是自己的事”,主动爱护设施、参与管理。

农村公厕虽小,却是检验民生工作成色的“试金石”。它不仅关乎乡村环境的“面子”,更关乎村民生活的“里子”。稷山县的整改不应只是个案处理,更应成为全国农村公厕管理的反思契机:民生工程既要“建得好”,更要“用得好”;既要“看得见”,更要“用得上”。

只有让每一分民生投入都花在实处,让每一项惠民举措都落到细处,才能让村民在一件件具体的民生实事中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乡村振兴的底色才会更加鲜亮。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