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别让公共空间为家长失职买单

时间:2025-07-24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早上匆匆‘放娃’,中午外卖喂娃,下午忘记接娃。”这种景象近日屡屡在图书馆上演。有媒体报道,暑假期间,每天有近100名孩子被单独留在湖南衡阳市图书馆内,由于缺乏看管,这些孩子时常追逐打闹、破坏公物,给馆内环境带来不小影响。有记者梳理发现,江苏扬州、河北易县、内蒙古包头等地图书馆近日接连发出提醒,指出馆内出现随意丢弃书本、零食袋,门口堆放垃圾的行为。把孩子独自留在图书馆,家长就能当“甩手掌柜”了吗?(7月24日《南方都市报》2版)

暑假里,图书馆成了不少家长的“带娃首选”:早上把孩子一放,中午点份外卖,傍晚才想起接人。这种“甩手掌柜”式的托管,让图书馆本应安静的阅读空间,变成了孩子追逐打闹的游乐场,甚至出现破坏公物、垃圾遍地的乱象。当湖南衡阳、江苏扬州等地的图书馆接连发出提醒,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公共空间的善意,不该成为家长逃避责任的借口。

图书馆之所以受家长青睐,自有其合理之处。凉爽的环境、丰富的藏书、相对单纯的人群,确实比商场、游乐场更适合孩子消磨时光。尤其是对双职工家庭而言,暑假看管孩子的压力陡增,图书馆的“便利性”难免让人动心。但“适合带娃”不等于“可以甩娃”,两者的边界在于家长是否尽到监护责任。几岁的孩子缺乏自控力,在陌生环境中可能追逐奔跑、乱翻图书,甚至接触到不适合的读物,一旦发生磕碰、走失等意外,图书馆既无专人看护,也无监护义务,最终的风险仍要由家庭承担。更遑论,孩子们的喧闹会打破图书馆的宁静,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体验,这本身就是对公共秩序的破坏。

从责任归属来看,图书馆的核心职能是提供阅读服务、维护公共文化空间,而非承担“免费托儿所”的角色。工作人员既要整理图书、引导读者,又要分心应对孩子的打闹,无疑会加重工作负担。当家长把“看管孩子”的责任转嫁到图书馆身上,本质上是对公共服务的过度消耗。就像公园不是游乐场、书店不是玩具店,每个公共空间都有其功能边界,逾越这个边界,看似图了方便,实则是对公共资源的不尊重。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部分家长对“托管”的认知偏差。暑假带娃难是现实困境,但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该是“甩锅”。社区的暑托班、公益的兴趣课、亲子共读计划……各地其实有不少面向儿童的暑期服务,家长若能主动参与、合理规划,既能让孩子度过有意义的假期,也能履行监护责任。退一步讲,即便选择图书馆,家长也可以陪伴孩子阅读、引导他们遵守规则,让图书馆成为亲子互动的场所,而非“甩娃”的避风港。

公共空间的温度,既体现在对公众需求的包容,也体现在使用者对规则的敬畏。图书馆的安静,需要每个读者共同维护;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家长的用心陪伴。别让“丢娃”式带娃消耗公共空间的善意,也别让暑假的图书馆,在喧闹中失去它本该有的模样。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丢给某个场所,而是家长始终在场的责任与引导。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