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7月18日,被称为民航版“12306”的“民航出行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该平台由中国民用航空局主导建设,涵盖国内外200余家航空公司的机票预订服务,支持退改签、值机、行李追踪、航班动态查询等全流程服务,还接入了12326民航服务质量监督电话功能,用户可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投诉维权。平台上线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网友期待其能像铁路12306一样,为民航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也有部分人担忧初期运行可能存在技术漏洞或服务短板。
民航版“12306”的诞生,回应了长期以来民航出行领域的诸多痛点。过去,消费者预订机票往往依赖各类OTA平台或航空公司官网、APP,不同渠道的价格、退改政策、服务标准参差不齐,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部分平台存在捆绑销售、虚假宣传等现象,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被套路”;遇到航班延误、取消等情况时,各渠道的退改流程不统一,沟通成本高昂;投诉维权时,也常因渠道分散、责任划分模糊而陷入僵局。而统一的官方平台能够整合信息资源,打破数据壁垒,让消费者在一个平台上就能完成从订票到售后的全流程操作,不仅简化了出行环节,也为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了基础。
从行业发展来看,民航版“12306”的上线是民航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近年来,我国民航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民航旅客运输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2%,旅客对出行服务的便捷性、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官方统一平台的出现,既能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航班调度、预测出行高峰,也能通过集中化管理倒逼航空公司和销售渠道提升服务质量。就像铁路12306通过多年迭代,从最初的“卡顿频繁”到如今的“流畅便捷”,成为亿万旅客出行的首选工具,民航版“12306”若能持续优化,有望重塑民航服务生态。
不过,民航版“12306”的成长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铁路12306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统一平台在初期往往会面临技术适配、利益协调等多重挑战。民航领域的情况更为复杂,涉及国内外众多航空公司、机场、销售代理等市场主体,各方的数据接口、业务流程、利益分配模式存在差异,平台要实现完全的数据互通和服务协同,需要漫长的磨合过程。此外,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也需要时间培养,部分用户已习惯使用特定OTA平台,如何通过优质服务吸引用户迁移,是平台面临的现实考验。
平台要真正赢得认可,关键在于解决用户的核心诉求。技术层面,需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尤其在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时段,避免出现登录困难、支付失败等问题;服务层面,要持续优化功能设计,比如简化退改流程、细化行李政策说明、提高投诉处理效率,让消费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同时,平台应坚持公益性定位,杜绝捆绑销售、虚假宣传等乱象,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平台运行的监督指导,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意见并推动整改。
值得注意的是,民航版“12306”不应是对现有渠道的简单替代,而应形成互补。官方平台的优势在于权威性和规范性,OTA平台则胜在个性化服务和营销灵活性,两者良性竞争、各展所长,才能共同推动民航服务水平提升。比如,平台可在信息公开、权益保障上发挥主导作用,而OTA平台可聚焦细分需求,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出行方案。
民航版“12306”的上线,是民航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但从“上线”到“好用”再到“离不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平台以试运行为起点,不断打磨技术、完善服务,真正成为消费者放心、满意的民航出行助手,为我国民航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