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躺商家床上刷手机纳凉,家具店岂是“避暑山庄”?

时间:2025-07-25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夏日高温,酷暑难耐,各种纳凉图景便鲜活上演。在武汉宜家,沙发上、床上,到处是人,本以为是来体验家具的,工作人员却苦笑:他们一开门就来了,躺那儿刷手机,一躺就是大半天。(7月25日《扬子晚报》6版)

类似景象并非孤例。山东一家肯德基俨然成了“银发俱乐部”,老人们脱鞋躺椅、围桌斗牌,瓜子壳散落一地。店员苦笑坦言:“劝不动,真劝不动!”重庆地铁本是好意,设置休息椅、开设纳凉区,却有人“得寸进尺”——有人拉来充气床垫在过道酣睡,有人支起牌桌将交通枢纽变成棋牌室,更有甚者,竟携带电饭锅,或在楼梯间挂起吊床,四仰八叉,悠然自得,逼得乘客只能侧身而过。

酷热难耐,寻觅清凉之所本无可厚非。然而,当纳凉行为突破了文明底线,丧失了应有的“边界感”,这种过度占用公共空间的“纳凉”,早已背离了初衷。公共空间的核心价值在于“公用”。商场、餐厅、地铁的清凉环境,是为特定消费体验或出行便利而设,并非面向所有人的“免费避暑山庄”。顾客长时间霸占家具店床铺刷手机,老人在快餐店脱鞋斗牌、瓜子壳满地,乘客在地铁通道安营扎寨阻碍通行,本质都是将个人便利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商家为此承担额外运营成本,其他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被挤压,公共秩序也在“乘凉自由”的口号下陷入混乱。

文明的刻度,往往体现在对“边界感”的尊重之中。图书馆的轻声细语,电影院的手机静音,都是对公共规则的默契遵守。同理,纳凉行为也需清晰边界:在商场短暂歇脚无妨,但将商品据为私人空间实属不当;利用地铁纳凉区稍作休整可以理解,但搭建“临时营地”影响通行则显自私。正如高温不能成为闯红灯的借口,酷暑也不该是突破文明底线的理由。

更深层看,这类现象也折射出公共服务与公众需求间的衔接问题。部分城市的社区纳凉点覆盖不足、开放时间有限,高温下的公共降温设施仍有提升空间。然而,这绝非“过度乘凉”的正当理由——公共服务完善需要过程,而每个个体对规则的恪守,才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

纳凉是生理需求,守界是文明素养。在高温与文明的平衡中,既需要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充足的公共纳凉选择,更需要每位市民多一份自觉:让商场回归购物功能,让地铁保障通行效率,让公共空间的清凉真正惠及更多人。毕竟,真正的舒适,永远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之上。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