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售卖明城墙砖,无论真假都有问题

时间:2025-07-25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一块带着“崇祯四年”印记的古城墙砖,在电商平台以95元标价售卖;近400年的历史积淀,成了商家“修复前采集”的营销招牌;超百人的购买记录,将文物保护与网络监管的漏洞暴露无遗。山西襄汾警方通报的这起网售明城墙砖事件,无论最终鉴定结果为真品还是仿品,都已折射出文化遗产保护链条上的深层隐患。(7月24日荆楚网)

若墙砖确为明代文物,其流通本身就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我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古遗址、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属国家所有,其构件严禁擅自剥离、交易。涉事客服所称的“修复前采集”,在法律框架下根本站不住脚——文物修复有刚性规范,所有替换构件必须登记编号、集中保管,即便残损构件也须由文物部门依规处理,个人私自留存售卖已涉嫌违法。这些城砖承载的不仅是建筑功能,更是历史现场的物质见证,将其拆分售卖,无异于对文化遗产的“活体肢解”。

若墙砖是仿制品,商家行为则构成消费欺诈与文化伤害。用“明代城墙砖”“临汾当地采集”等表述诱导消费,以老城墙影像制造真实感,本质是利用公众对文物的敬畏心理牟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早已明确虚构商品背景属欺诈,而更深层的危害在于消解文化严肃性——当“古城墙砖”沦为交易标的,当历史遗存被当作装饰摆件,公众对文物的敬畏感难免被侵蚀。有买家称“确实是老的,还会回购”,这种“收藏”需求与商家供给形成的恶性循环,为更多灰色交易提供了滋生土壤。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交易持续至“超百人购买”才被曝光,暴露出监管体系的响应惰性。电商平台对“古城墙砖”这类敏感商品缺乏前置审核,既未核查来源合法性,也未评估“明代”等宣传语的风险。文旅部门与平台的协同监管存在空白,未能及时捕捉线上流通的疑似文物构件。若墙砖确来自临汾,修复工程中构件管理是否规范、有无监守自盗,更需彻查。这些环节的失守,让“修复前采集”成了看似合理的借口,也让文物保护防线形同虚设。

近年来,文物交易加速向线上转移,形成“采集—包装—销售”的黑色链条。河南清代民居构件售卖案、陕西古墓葬陶俑线上交易案等,都印证了文物犯罪的线上化趋势。这类交易常以“老物件”“民俗藏品”为幌子,利用平台审核漏洞规避监管。此次明城墙砖顺利上架,正是钻了“历史藏品”与“文物”的界定空子,也反映出监管技术未能跟上交易模式迭代。

堵住漏洞需构建全链条防控网。电商平台应立即建立文物类商品“白名单”,仅允许合法古玩机构售卖,对“城墙砖”等关键词实施自动拦截。文旅部门需将文保单位典型构件信息录入数据库,与平台共享实现上架预警。文物修复工程应强制全程录像,构件流向全程可追溯,从源头切断“修复前采集”的借口。

文物从来不是普通商品,城砖上的每道斑驳都是历史密码。临汾古城墙“崇祯四年”的印记,见证的不仅是时光流转,更是文明传承的延续性。当一块古砖被明码标价时,受损的可能是一整段历史的物质载体。

目前警方已控制售卖人员,文物部门正在鉴定。但比结果更重要的是汲取教训:无论真品仿品,只要触碰文物交易红线,就必须严管。唯有法律震慑更强劲、监管响应更迅捷、公众意识更清醒,才能让历史遗存真正安驻于属于它们的时空。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