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别让“流程”成了民生梗阻

时间:2025-08-06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8月5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洪波、副总经理王肃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走进省《政风热线》直播节目,现场回应群众诉求,答疑解惑。南通海安市村民薛先生反映,村里有一根电线杆正好竖在路中间,影响村民正常通行,车辆转弯的时候很容易发生磕碰,希望迁杆。2023年,他就向村里和当地供电公司进行了反映,表示正在走流程,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果。“我们会尽快复核,给村民一个答复。”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配网部主任张凌浩表示,省电力公司有迁杆相关管理工作规定,本着谁主张谁申请原则,由用户到营业厅申请。“接下来,会进一步了解核实,尽快整改。”(8月6日《扬子晚报》5版)

一根矗立在路中间的电线杆,南通海安市村民薛先生反映了很长时间,得到的回复始终是“正在走流程”。直到走上《政风热线》,供电部门才表态“尽快复核”。这根阻碍通行、暗藏风险的电线杆,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某些公共服务中“流程至上”却“民生靠边”的怪象。当“走流程”变成了群众的“取经路”,当“谁主张谁申请”成了推诿的托词,堵死的不仅是出行的路,更是为民服务的初心。

“路中间的电线杆”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以前不在“路中间”,由于道路拓宽,就变成了“路中间的电线杆”;比如,有的农村在安装电线杆的时候,场地有限就随便“装在了路中间”。“路中间的电线杆”在城市里尤为常见,多数情况是旧城改造、道路拓宽的遗留问题。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都不能让“路中间的电线杆”直挺挺的屹立不倒,那堵死的不仅是“出行的安全”还是“群众的路线”。

流程不该是“拖延的盾牌”。“正在走流程”,这句看似合规的答复,在薛先生的遭遇中却变了味。一根电线杆挡在路中间,车辆转弯易磕碰,安全隐患肉眼可见。从2023年到2024年,反映无果,这样的“流程”显然背离了公共服务的初衷。流程本是规范管理的工具,旨在提高效率、规避风险,而非成为拖延的挡箭牌。

究竟是什么样的流程需要走一年多?是审批环节过多,还是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供电部门提到“谁主张谁申请”的规定,但路中间的电线杆并非“私人事务”,而是关乎公共安全的公共议题。按常理,这类明显影响通行的隐患,本应属于职能部门主动排查、及时整改的范畴,而非等待群众“申请”后才启动程序。正如村民朴素认知:“你在路中间就不对,影响安全了就该挪走。”这种常识判断,不该被繁琐的流程淹没。如此走流程,公共服务的温度便无从谈起。

规定不能成“卸责的借口”。供电部门称“省电力公司有迁杆相关管理工作规定”,言下之意是“按规定办事”。但任何规定的制定,都应以“服务民生”为根本前提,而非为部门卸责设置壁垒。“谁主张谁申请”的条款,或许适用于私人原因导致的迁杆需求,但对于路中间这类明显的公共安全隐患,显然不应机械套用。

旧城改造、道路拓宽后,电线杆遗留在路中间,这类问题的产生,往往与规划衔接不畅、部门沟通不足有关。职能部门本应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主动发现并解决此类问题,而非坐等群众上门“申请”。倘若事事都要群众“主张”,那公共服务的“主动性”何在?难道电线杆自己不会说话,就该永远立在路中间?

民生才是“工作的指南针”。这根路中间的电线杆,本质上反映的是“民生导向”与“部门思维”的博弈。公共服务的落脚点,始终应该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根影响通行安全的电线杆,看似是“小事”,却直接关系到村民的日常出行,关系到部门的公信力。

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重构“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一方面,要简化流程、打通壁垒,建立公共安全隐患的快速响应机制,让“迁杆”这类民生小事不再需要“跑断腿、磨破嘴”;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问责,对拖延推诿、漠视群众诉求的行为严肃处理,让“不作为”无处容身。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职能部门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服务”,定期排查民生痛点,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说到底,群众反映的不是一根简单的电线杆,而是对“高效服务”的期待,对“民生无小事”的渴求。别让“走流程”变成群众的“取经路”,别让“规定”架空了为民初心。唯有将民生放在首位,让流程为民生让路,才能让每一条路都畅通无阻,让每一份诉求都得到及时回应,这才是公共服务应有的样子。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