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医患之间该有“各让三尺”的空间

时间:2025-08-07 浏览量: 作者:黄鹤权

据顶端新闻报道,近日,河南周口邵医生坠楼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悲剧再次将医患关系推向舆论焦点。事件背后,是医患之间沟通不畅、信任缺失积累的矛盾。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所蕴含的互谅互让智慧,恰恰为破解当下医患困境提供了思考方向。医患之间,正需要这样一条“六尺巷”,让双方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多一份理解,少一份隔阂,共同守护生命健康。

医患之间的“六尺巷”,从来不是单方面的退让,而是基于共同目标的相互体谅。医生与患者,本是对抗疾病的同盟,却常因信息不对称、情绪焦虑等陷入对立。患者带着病痛的折磨和对治疗的未知,容易对医生的判断产生怀疑;医生则在高强度工作、高风险压力下,可能难以时刻保持完美的沟通状态。

有数据显示,我国医生日均接诊量超过20人次,部分三甲医院医生日均工作超12小时,连喝水、上厕所都要挤时间;而患者平均问诊时间不足10分钟,很多疑问来不及说清就被“下一个”打断。这种“时间压缩”下的沟通,很容易滋生误解:患者觉得“医生态度差”,医生觉得“患者不理解”。就像在一些医患冲突中,患者的不满可能源于对病情的担忧和对治疗效果的期待,医生的压力则来自于医疗技术的局限和对责任的担当,而打破僵局的关键,正是能否看到对方立场里的合理成分,而非单纯纠结“对错”。

现实中,不少医患冲突的升级,往往源于“各执一端”的执念。去年,某地医院曾发生患者家属因“手术等待超时”殴打医生的事件,事后调查显示,超时是因前一台手术出现突发状况,医生已连续工作36小时;而家属的愤怒,则源于“亲人在手术室里多等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的恐惧。双方的担忧都真实存在,却因缺乏及时沟通,让恐惧演变成了暴力。反观那些和谐的医患互动,往往藏着这样的“让渡”:医生多花两分钟解释治疗方案,患者多给医生一点容错空间;医生理解患者的焦虑不是“找茬”,患者明白医生的忙碌不是“冷漠”。这种体谅,正如六尺巷的智慧——不是谁输谁赢,而是共同守护“治病救人”这个更大的目标。

构建医患“六尺巷”,既需要个体的善意,更需要制度的“铺路”。当前,一些医院推行的“医患沟通日”“治疗方案共同决策”等机制,正是在搭建这样的空间:让患者参与治疗方案的讨论,明白“最优解”可能不是“完美解”;让医生定期与患者家属沟通,化解“信息黑箱”带来的猜忌。比如,北京某医院在骨科推行“术前谈话录像”制度,将手术风险、替代方案等一一说清,患者投诉率下降60%;浙江某医院设立“情绪缓冲室”,当患者情绪激动时,先由社工介入疏导,再进行医疗沟通。这些实践证明,制度性的沟通渠道,能让“体谅”从偶然的善意变成必然的常态。

更重要的是,要打破“非黑即白”的舆论生态。近年来,个别医患冲突事件经网络放大后,常被简化为“医生无良”或“患者蛮横”的二元叙事,这种标签化加剧了双方的对立。事实上,绝大多数医生在坚守职业操守,绝大多数患者在理性就医,极端案例只是极少数。媒体在报道时,不妨多呈现“冲突背后的无奈”,如医生连续加班后的疲惫,患者辗转求医的艰辛;制度在完善时,不妨多关注“细节里的温度”,如候诊区的便民座椅、检查单上的通俗注解、术后的随访电话。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善,恰是医患之间“六尺巷”的砖石。

“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在于它揭示了人际相处的本质:不是争高下,而是求共存。医患关系亦是如此,疾病才是共同的敌人,彼此的体谅不是妥协,而是为了更好地并肩作战。当医生能从容地解释一句“这个药有点副作用,但对您的病是目前最合适的”,当患者能平和地说一句“医生您辛苦了,慢慢说”,当制度能为这样的互动提供空间,医患之间的“六尺巷”自然会越走越宽。这,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社会文明应有的模样。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