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免费学前教育,不是“一免了之”

时间:2025-08-07 浏览量: 作者:段智炜

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甫一出台,无数年轻父母长舒一口气,“免费”二字仿佛瞬间卸下了肩头的一座大山。然而,欣喜之余,我们必须冷静审视:“免费”的承诺,如何避免在政策落地时滑向“一免了之”的尴尬? 政策善意之下,潜藏的变形风险亟需警惕。

免费”犹如一枚硬币,一面是减负的暖阳,另一面却是资源挤兑的寒流。政策聚焦公办园大班保教费免除,对于大多数工薪家庭而言,省下的数千元是实打实的利好。而现实是,优质的公办园学位,在各大一线城市乃至小县城,早已是“僧多粥少”。当“免费”的吸引力骤然放大,蜂拥而至的报名热潮会否让本就紧张的“一位难求”升级为“一位疯抢”?我们是否已准备好应对随之而来的“拼关系”、“连夜排队”甚至“黄牛倒号”的乱象?免费政策若缺乏配套的学位扩容和阳光透明的分配机制,极易沦为少数人的“特权”,甚至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免了费”却“添了堵”、“生了怨”,绝非政策本意。

更深的忧虑,在于“免费”光环下可能被遮蔽的质量隐忧。民办幼儿园是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政策要求“民办园参照同类型公办标准减免”,这看似公平,却可能将民办园推向两难境地。政府指导价往往难以覆盖优质民办园的实际运营成本(如场地租金、师资薪酬、特色课程投入等)。长此以往,可能出现两种极端:一是部分民办园被迫“降质求生”,压缩师资投入、砍掉特色活动,孩子成为最终受害者;二是部分高端民办园彻底脱离“普惠”轨道,成为少数高收入家庭的专属,加剧教育阶层分化。“免费”不等于“普惠”,更不等于“优质”。 若监管缺位、投入引导不足,免费政策反而可能拉低整体保教质量,或让优质教育离普通家庭越来越远。

尤为关键的是,“免费”的阳光能否普照城乡每个角落?政策落地,考验的是财政韧性与分配智慧。以湖北为例,武汉、宜昌等城市或许压力稍小,但对于恩施、黄冈等地的山区县,本就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能否持续承担起这份“甜蜜的负担”?会不会出现“省里喊免费,县里喊没钱”的窘境?更令人揪心的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幼儿园,本就师资弱、设施旧,免费之后若没有中央和省级财政更精准、更有力的倾斜保障,这些最需要政策阳光播撒的地方,反而可能因资源虹吸效应而加剧边缘化。“免费”政策若不能填平地域鸿沟、关照弱势群体,其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便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催生新的“洼地”。

免费学前教育”这份民生礼包,绝非止于家长钱包的减负,更在于国家为每一个孩子的起点公平铺就了怎样的基石。我们乐见减负实效,更应时刻警惕“一免了之”可能诱发的资源挤兑、质量隐忧与新的不公。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盯“免”字背后的变形风险,在配套投入、质量监管、资源均衡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让“免费”的阳光真正温暖每一个童年,照亮教育公平的未来之路。否则,“免费”的欢呼,恐将沦为昙花一现的喧嚣,百姓“上好园”的深切期盼,依然道阻且长。

(作者: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段智炜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