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胖东来的岗位预留写满敬意与包容

时间:2025-08-09 浏览量: 作者:黄鹤权

据闪电新闻报道,河南知名商超胖东来近期发布的招聘启事中,不仅规划了2%的岗位专门面向有犯罪史的服刑人员,还为在新疆、西藏高原艰苦地区服役的退伍边防军人预留了20%的岗位。正如创始人于东来在文中所说,此举既是想让“曾经走过弯路的群体得到尊重和关爱”,也希望向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军人表达敬意,“坚定地共同走向美好”。这份兼顾包容与感恩的招聘计划,超越了单纯的企业用工范畴,成为观察社会温度与价值取向的一个生动切口。

为退伍边防军人预留岗位,是对奉献者的真诚回馈。那些在高原戈壁、雪域边关戍守的军人,用青春甚至生命守护着国家领土完整与人民安宁,他们在艰苦环境中锤炼出的纪律意识、责任担当,本就是职场中宝贵的品质。然而现实中,部分退伍军人因长期驻守边疆与社会脱节,转业后面临技能适配、环境适应等难题。胖东来将20%的岗位向他们倾斜,不仅提供了稳定的生计保障,更通过明确的制度设计传递出“奉献者应被厚待”的社会共识。这种“岗位致敬”比单纯的口号更有力量。当企业愿意为军人的付出“加分”,当社会对守护者敞开怀抱,才能让更多人明白,每一份牺牲都不会被遗忘,每一种奉献都值得被看见。

而给有犯罪史人员的2%岗位,则彰显了社会应有的容错胸襟。长期以来,“犯罪前科”如同一个无形的标签,让许多改过自新者在就业市场屡屡碰壁。数据显示,刑满释放人员一年内重新犯罪率中,近四成源于“找不到工作、生活无着”。胖东来的做法打破了这种“一次犯错、终身受限”的固化认知,它用实际行动表明:只要真正悔改,社会可以给予他们重新出发的机会。这种包容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建立在“教育改造”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正如于东来强调的“让他们变成创造和享受美好的主人”,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恰恰是预防再犯罪的最有效途径。

从20%到2%的比例分配中,更能读出企业对社会价值的精准把握。对军人的高比例倾斜,回应了“尊崇军人”的时代呼唤;为前科人员留一扇门,则践行了“宽严相济”的法治精神。二者看似指向不同群体,实则殊途同归:都在努力消除社会排斥,让不同经历的人都能在劳动中找到归属感。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企业的招聘策略往往聚焦“效率优先”,胖东来却主动承担起“社会缝合”的角色——用岗位作为纽带,将奉献者、改过者与社会重新连接,这种兼顾公平与温度的选择,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注解。

实践中,这样的招聘模式需要制度细节的支撑。比如,针对退伍军人,可配套技能培训帮助快速适应岗位;面向前科人员,需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与跟踪管理,既保障企业正常运营,也让他们感受到信任而非监视。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的推广不能仅靠企业自觉。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社会则应摒弃“前科歧视”“军人无用”等偏见,为不同群体的融入创造宽松环境。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胖东来的“岗位善意”从个案变成常态。

于东来那句“共同走向美好”,点出了这份招聘计划的核心价值。美好社会既需要对奉献者的感恩,也需要对失足者的包容;既要有“英雄流血不流泪”的底线,也要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胸怀。胖东来用岗位作为载体,将这些价值具象化、可操作化,让人们看到企业不只是利润机器,更能成为社会团结的黏合剂。

当越来越多企业加入这样的行列,当尊重奉献、包容改过成为社会共识,“共同美好”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会变成每个普通人可感可及的生活实景。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