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背调结果显示‘黄灯’,我们无法进行下一步了。”不久前,应聘某食品公司的罗女士,突然接到该公司HR发来的这则不予录用通知。经过反复沟通,罗女士才得知自己被背调公司标为“黄灯”的原因——“有过诉讼记录”“曾经是被告”,罗女士告诉《工人日报》记者。(8月14日《工人日报》)
因曾是业主维权诉讼的被告,罗女士求职被标“黄灯”拒录;因作为原告发起过维权诉讼,张先生在办完离职、租好房后遭企业反悔……近期曝光的入职背景调查纠纷,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背调越过合法边界,将诉讼记录等与岗位无关的信息作为“拒录依据”,这种乱象早该亮起红灯。
入职背调本是核实求职者信息、降低用工风险的合理手段,但前提是守住法律与伦理的边界。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有权了解的,仅限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如工作经历、专业技能等。而诉讼记录、婚恋状况等信息,若与岗位要求无直接关联,显然不属于背调的合理范围。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背调公司用“红黄绿蓝”灯简单给求职者贴标签,将维权诉讼、业主纠纷等记录直接等同于“风险”,实质是对公民合法行使司法权利的歧视,违背了“诉讼是维权途径而非污点”的法治精神。
现实中,背调乱象的根源在于缺乏明确规范。有的企业将背调外包给第三方,却对调查范围、信息真实性疏于审核;有的背调公司为迎合雇主需求,随意扩大调查内容,甚至传播未经证实的“职场绯闻”“生活评价”,侵犯求职者隐私权与名誉权。正如司法案例所揭示的,当劳动者因维权诉讼被拒录,实质是迫使人们在“维权”与“就业”之间二选一,这不仅损害个人权益,更会削弱社会对法治途径的信任。
规范背调行为,需要划清“必要”与“越界”的红线。一方面,应明确背调的法定范围,将调查内容严格限定在与岗位直接相关的事项,禁止将诉讼记录、非必要个人隐私纳入评价;另一方面,要规范背调程序,强制要求“劳动者授权”“信息验证”“结果反馈”等环节,杜绝暗箱操作。司法机关也需通过典型案例释放信号,像上海金山法院那样,对滥用背调、歧视维权者的企业依法追责,让“背调合规”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
就业市场的公平,既需要企业审慎用工,更需要对个体权利的尊重。背调不是“筛选异己”的工具,不能让合法维权者为行使权利付出失业代价。唯有让背调回归“核实必要信息”的本质,才能在保护企业权益与维护劳动者尊严之间找到平衡,让求职之路少一些隐形壁垒,多一些公平正义。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