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夜校重生照亮都市青年的精神归途

时间:2025-08-15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当余启娇在舞蹈室的镜子里看见一个全新的自己,当冯秀云在冰场上全神贯注地练习前葫芦步,当娜娜学会将眼镜永远放在固定位置——这些看似微小的时刻,正汇聚成当代青年寻找自我、重构生活的一场静默革命。青年夜校的复兴,绝非简单的技能培训场所增加,而是折射出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青年人对于精神栖息地的深切渴望。这种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一个"富有年代感的词汇"被重新擦亮,成为都市新生活的精神地标。(8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当代青年的生存困境早已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生活的结构性缺失。在"工位格子间—出租屋小空间"的两点一线中,年轻人被压缩成纯粹的生产工具。社交媒体看似提供了无限连接的可能,实则加剧了心灵的碎片化与孤独感。正如那位整理收纳课学员所言:"虽然中间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但内心还是比较封闭。"夜校的火爆恰恰击中了这种现代性困境——它提供了真实的物理空间和系统性的学习进程,让年轻人得以从数字生活的浮光掠影中抽身,在具身化的体验中重新确认自我的存在。当梓涵发现"小朋友们有少年宫,老年人有老年大学",唯独青年群体缺乏成长支持系统时,夜校恰好填补了这一结构性空白。

更值得深思的是,夜校复兴背后体现的"反向消费"趋势。在商业机构将教育包装成高价商品的今天,青年们却对"低价优质"的夜校课程趋之若鹜。朝阳团区委提出的"青年出一点,社会让一点,项目补一点"模式,不仅破解了文化消费的经济门槛,更重构了知识传播的公共属性。这种模式的成功印证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心理转变:当物质丰裕到达一定程度后,年轻人开始追求商业逻辑之外的价值满足。他们不满足于做被动的消费者,而是渴望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积极参与者。那位要求提高课程难度的顺德学员,那位拜师学医的朝阳学员,无不表明当代青年对深度学习、系统成长的强烈需求。

夜校现象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正在重塑城市的社会联结方式。在原子化生存成为常态的今天,夜校创造了基于兴趣而非功利的新型社群。滑冰课上分享运动防护知识的医生,推荐《断舍离》的书友,乃至"小哥学堂"里建立的快递员微信群,这些有机形成的社会网络,正在重构都市生活的社会资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联结不是虚拟社交中脆弱的"点赞之交",而是建立在共同学习历程中的实质性纽带。当海淀清河街道的志愿活动因夜校学员加入而不再招不满人时,我们看到的是公共参与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的悄然复苏。

当然,夜校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课程质量如何保持?师资力量如何建设?运营模式如何创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许愿精灵"般的服务态度中,藏在签到表颜色搭配的细节里,更藏在让快递小哥排队练习急救的生动场景中。关键在于,夜校必须始终保持对青年真实需求的高度敏感,避免成为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

夜幕降临,城市亮起的不仅有霓虹灯光,还有散布各处的夜校灯火。这些灯火照亮的不仅是课本和舞步,更是一代青年寻找生活意义的路径。当娜娜将夜校称为"改变生活的礼物"时,这份礼物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它让年轻人相信,在996的夹缝中,仍然可以拥有不被异化的生命体验;在高度市场化的社会里,仍然存在非功利的学习乐土。这种相信本身,就是对抗时代焦虑最有力的武器。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