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绥化东城客运站作为绥化市向社会公布的惠民工程之一,总投资3600余万元。然而该工程2015年建成后,一直未启用。市民搭乘长途汽车仍在破旧的老客运站,站内破旧不堪,客运车辆挤占道边运营,十分不便。(8月18日《人民日报》)
“新站闲置,老站破旧”的鲜明对比,不仅刺痛着市民的心,更拷问着相关部门的责任与担当,这背后堆积的“旧账”,究竟该如何“理清”?
一座承载着惠民期望的客运站,为何在建成后的10年里一直未能启用?从绥化市交通运输局给出的理由来看,滞迁户、施工单位资料报送不及时以及工程未结算成为主要原因。但仔细深究,这些理由都难以站住脚。滞迁户位置是否真的影响客运站使用,双方各执一词,照片证据显示其位置并非关键阻碍;施工单位称资料已及时补齐,只是验收报告日期标注存在争议,却被指故意拖延。而工程结算问题,10多年来交通运输局领导更迭,新官不理旧账,害怕担责,导致工程款迟迟未结,这无疑是典型的不作为。
这10年的闲置,造成的损失是多方面的。对市民而言,本应改善的出行条件迟迟未能实现,还要继续忍受老客运站的不便;对商家来说,像那位花70万元盘下店面,期待新站启用带动生意的超市店主,等来的却是生意冷清,经济受损。从社会资源角度看,3600余万元的资金投入被搁置,公共资源被严重浪费。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在这漫长的闲置中被消磨,民众对政府项目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如今,新东城客运站预计2025年末投入使用,这虽是一个好消息,但不能就此掩盖过去10年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深刻反思,从中吸取教训。首先,在项目流程管理上,要做到严谨细致,合同条款、手续办理等都应明确规范,避免模糊地带和责任推诿;其次,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看重短期业绩,而忽视项目的实际推进和长远效益,杜绝“新官不理旧账”现象;再者,业务流程的培训和管理必须加强,工作人员要熟悉业务,积极主动推动项目进展,而不是让企业牵着鼻子走。
此外,对于客运站建设规划,也应进行反思。在私家车日益普及、出行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如何科学规划客运站的数量、规模和位置,避免资源浪费,是城市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前期充分的调研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城市发展趋势,都是保证规划科学性的必要手段。
3600万建客运站10年未启用,这一事件不应仅仅是个例,而应成为各地政府的警示。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强化责任意识,科学规划、高效执行,才能避免类似的“旧账”再次出现,让每一个民生工程都能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价值。
此事件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是请记住一点:为民服务的账究竟该怎么算,心里得有个明晰的算盘!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