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就出去丢一个,很解气”“重卡车的轮胎可以刺伤吗”……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的铁蒺藜(三角钉)商品评论区看到,一些“买家”或在评论区分享商品使用经历或询问商品情况,原本用于安防等领域的这一商品被“买家”买来用于扎胎等不良用途。有的商家非但不制止,还隐晦地介绍这类商品“保密发货”“三角钉的优点是隐蔽性好,也就是会自动分开”。(8月19日《法治日报》)
当“三角钉”的评论区出现“丢一个很解气”“能刺伤重卡车轮胎吗”的诡异留言,当商家用“保密发货”“隐蔽性好”等字眼隐晦诱导不良用途,这种游走在法律与道德边缘的网售乱象,早已超出普通商品交易的范畴。铁蒺藜本是安防工具,却被异化为潜在的破坏工具,暴露的不仅是部分商家的逐利无底线,更敲响了平台监管与行业治理的警钟:面对此类乱象,监管必须成为扎紧漏洞的“硬钉子”,绝不能做放任自流的“软钉子”。
网售“问题商品”的隐患,从来都藏在“用途”的边界里。铁蒺藜、弹弓、微型摄像头等物品,本身并非违禁品,但若被用于扎胎、偷拍、破坏公私财物等违法活动,便会沦为危害社会安全的“利器”。评论区里那些露骨的提问与暗示,本质上是在试探法律的底线——“能不能打鸟”指向非法狩猎,“录像不闪光”暗示侵犯隐私,“三角钉解气”则可能涉及故意毁坏财物。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非但不制止,反而用“保密发货”等话术推波助澜,将商业利益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无疑加剧了风险的扩散。
平台作为交易的“守门人”,绝不能以“不知情”为由置身事外。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平台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负有审核与管理责任。评论区的不良信息并非无迹可寻,“扎胎”“打鸟”“偷拍”等关键词明显偏离合法用途,商家的隐晦诱导更是涉嫌违规。若平台对这些“明晃晃”的风险视而不见,任由其在评论区滋生蔓延,本质上是对自身责任的漠视。须知,流量不是免责的挡箭牌,技术也不能成为放任的借口。平台若不及时清理“毒评论”、规范商家话术,就可能沦为违法活动的“帮凶”,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网络生态的安全。
根治此类乱象,需要监管部门打出“组合拳”,让违法者真正“碰钉子”。一方面,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督促其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涉及危险物品的商品页面、评论区进行重点巡查,对含违法暗示的内容“零容忍”,对违规商家依法采取下架商品、封号处理等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线下溯源与执法力度,对明知他人用于违法活动仍售卖、诱导的商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形成“销售违法必被查”的震慑。同时,也需通过案例普法,让公众明白此类行为的法律后果,从需求端减少不良用途的滋生土壤。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商品交易更不能突破安全底线。网售“三角钉”的乱象警示我们:任何商品的流通,都必须守住“不危害公共安全”的红线。监管部门、平台、商家需各司其职,用“硬钉子”般的严格治理,堵住漏洞、规范行为,才能让网络交易既便捷高效,又安全有序,真正守护好公众的安全感。
暗示“三角钉”可用于解气,监管不能当“软钉子”,必须亮出“硬钉子”,是时候该让不良商家“碰钉子”了。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