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工作没了可以再找,为救人辞职,值得”,质朴而动人。这句话,出自湖北荆门的80后厨师冯国栋(化名)。近日,作为饭店唯一的厨师,为不耽误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在老板招到新的厨师之后,他毅然辞职,奔赴武汉某医院,完成捐献。一组数据,专属冯国栋:荆门市第58例、湖北省第739例、全国第2078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用自己滚烫的热血,延续了一个陌生人的生命。(8月22日《工人日报》)
一位普通厨师的选择让人动容。“工作没了可以再找,为救人辞职,值得。”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千钧。这是一个普通人用行动写下的生命注脚,也是一束照亮人性本真的温暖光芒。
凡人善举的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善意坚守。冯国栋的“不平凡”,正根植于他的“平凡”。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只是一位日日与灶台为伴的普通劳动者;他的选择也非一时冲动,而是与妻子二十年来献血78次、总量超3万毫升的善举一脉相承。将善意融入日常,让善行成为习惯——“救人”二字在他这里,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真切的生命实践。
在利益选择愈发多元的当下,冯国栋的取舍更显珍贵。他清楚地知道辞职可能带来的压力:生活的波动、重新求职的奔波,但在生命与工作的天平上,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这种对“生命优先”的朴素认知,与舍蟹笼救人的渔民沈华忠、多次捐献干细胞的供电职工吕明玉等感动中国人物殊途同归。他们用行动印证:平凡人也能在瞬间绽放光芒,只因他们深知,有些价值远超眼前得失。
微光成炬,需要每一份善意的接力与回应。这份温暖的传递,需要社会的系统支持与真诚回应。饭店老板主动配合冯国栋辞职捐献,是社会支持的第一个环节;而对捐献者群体的政策保障、舆论赞扬、乃至每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让善意延续的重要力量。只有让行善者不被辜负,才能鼓励更多人勇于成为那束“光”。
冯国栋们的故事,也为这个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参照。当“成功”常被简化为物质积累,他们却用行动诉说:生命的丰盈,从来不在于获取多少,而在于给予几何。救人一命、温暖他人、帮助群体——这些看似“不求回报”的付出,恰恰拓展了生命的意义维度。
正如冯国栋所说,他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种将善行视作本分的态度,恰是人性中最闪光的部分。当越来越多人愿为陌生人“多走一步”,当温暖从个体行为蔓延成社会风尚,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更有温度、也更值得期待的世界。
冯国栋或许从未想过成为榜样,但他的选择已然照亮了许多人的心灵。真正点亮人间的,从来不只是太阳,更是无数平凡人心中不愿熄灭的微光。而这,正是人性最深处的动人风景。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