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别让研学变“险途”,安全保障要先行

时间:2025-08-22 浏览量: 作者:黄鹤权

据法治日报报道,研学旅行市场的火爆背后,安全隐患如影随形。有孩子在活动中走失数小时无人察觉,有学生因缺乏防护措施被野生动物咬伤,更有机构利用格式合同规避安全责任,让家长维权时陷入“举证难、索赔难”的困境。这些看似孤立的意外,实则暴露出整个研学行业在野蛮生长中积累的系统性风险,安全防线的筑牢绝非简单的“加强管理”所能实现,需要对行业生态进行深层重构。

当前研学安全的最大隐患,在于“教育本质”与“商业逻辑”的严重错位。优质的研学本应是“行走的课堂”,需要专业的课程设计、配比合理的师资、科学的风险评估,这些都意味着高成本投入。但现实是,大量机构将研学简化为“旅游+拍照”的组合,用“名校打卡”“自然探险”等概念包装低价产品。为压缩成本,他们会选择无资质的“黑车”接送,聘用退休人员充当带队老师,甚至省略最基础的安全培训。这种“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使得安全保障成为最先被牺牲的环节。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学校将研学与“创收”挂钩,通过指定机构从中抽取回扣,在利益输送中丧失了对安全标准的坚守,形成“学校背书—家长信任—机构套利—安全失守”的危险链条。

安全监管的“碎片化”,加剧了风险防控的难度。目前,研学旅行涉及教育、文旅、交通、应急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的监管边界模糊:教育局负责审批学校组织的活动,文旅局监管旅行社资质,交通部门检查车辆安全,却没有一个部门能对整个研学流程的安全负总责。这种“多头管理”导致的结果是,机构可以利用监管缝隙规避责任——用“社会实践”名义逃避文旅部门监管,以“自愿参加”为由摆脱教育部门审查。而现有的行业标准也多为指导性文件,缺乏强制约束力,比如“师生配比不低于1:10”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常被突破至1:30,却鲜有机构因此受罚。当监管沦为“纸上条文”,安全自然成了镜花水月。

应急能力的“空心化”,也让小风险演变成大事故。专业的研学机构应配备急救员、安全员,建立“预防—监测—处置”的全链条应急体系,但调查显示,大部分机构未制定完整的应急预案,80%的带队老师不会使用AED设备。去年某地研学团遭遇山洪,因带队老师缺乏避险知识,指挥学生向山谷低处转移,险些造成群死群伤。更令人痛心的是,事故发生后,机构往往采取“捂盖子”的处理方式,销毁证据、威胁家长,而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固定现场证据,最终只能在“私了”中接受远低于实际损失的赔偿。这种“处置无能+追责无力”的现状,让安全承诺彻底失去公信力。

重构研学安全体系,需要制度创新的“组合拳”。首先应建立“研学安全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无资质机构承接业务、使用不合规车辆、开展高风险未评估项目等行为,清单内行为一经查实即吊销资质;其次要推行“安全熔断机制”,对气象预警、地质灾害等风险,强制暂停相关区域的研学活动,由监管部门统一发布禁令;更重要的是,需将安全指标纳入机构信用评价,与银行信贷、政府采购资格挂钩,让“安全合规”成为企业生存的前提。对学校而言,应建立“研学机构白名单”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合作方的安全能力进行审核,禁止学校与机构存在利益关联,从源头切断利益输送。

家长的“理性选择”,也是倒逼行业规范的重要力量。在为孩子选择研学项目时,不应迷信“名校合作”“明星推荐”,而要重点考察机构的安全资质:查看应急预案、核实师生配比、确认保险保障范围,必要时可要求试听体验课,观察带队老师的安全意识。当家长用脚投票,选择那些将安全内化为生命线的机构,整个行业才能摆脱“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研学旅行的本质是让孩子在探索中成长,而安全是探索的前提。当每一个研学机构都能敬畏生命,每一项监管措施都能落到实处,每一位家长都能理性选择,研学路上的安全之花才能真正绽放,让孩子们在阳光下收获知识与快乐,而非在阴影中承受意外与创伤。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