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生源少了小学老师去教高中了”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据媒体报道,山东省临沂市部分区县出现跨学段任教现象:秋季学期起,部分小学或初中老师将前往高中任教。当地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证实,这些老师均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没有证不能教高中”。(8月22日 极目新闻)
小学老师教高中,是应对生源变化的现实选择,要符合“持证上岗”的基本要求。但“有证”只是门槛,要真正胜任高中教学,更需过硬的“实力”作为支撑。
教师资格证是职业准入的凭证,往往通过集中复习、刷题备考获得。众所周知,这一过程虽能积累理论知识,却难以完全弥合不同学段教学的实践鸿沟。小学与高中教育,看似同属教育领域,实则在教学目标、知识深度、学生特点等方面差异显著:小学侧重启蒙兴趣、培养习惯,高中则强调知识体系构建、逻辑思维训练;小学生认知尚浅,高中生已有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与引导方式大相径庭。因此,从小学讲台到高中课堂,绝非简单的“岗位平移”,必须针对性提升教师的“硬核实力”。
这种“实力”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知识实力。高中课程改革迭代快、知识密度高,即便小学教师具备大学学历,也需系统补学高中教材内容,更新知识储备,确保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其二,教育实力。需掌握高中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比如如何设计探究式课堂、如何破解抽象知识的讲授难点,让教学技能适配高中生的学习节奏;其三,疏导实力。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心理波动更为复杂,教师需具备相应的心理辅导能力,既能化解学业焦虑,也能引导价值观形成。
提升实力,需“理论+实践”双管齐下。一方面,依托师范院校或教研机构开展专项培训,聚焦高中教材解读、新课标要求、青少年心理等核心内容,填补知识与技能空白;另一方面,强化实践锻炼——安排小学老师先观摩高中课堂,再尝试试教,通过同行评议、学生反馈查漏补缺,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
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同样关键。平时可推动不同学段教师交流互动:让小学老师参与高中教研活动,提前熟悉高中教学语境;也让高中老师走进小学课堂,借鉴启蒙教育的经验。这种常态化互动能打破学段壁垒,为教师积累跨领域教学的“潜实力”,实现“厚积薄发”。
网友的热议,本质上是对高中教育质量的关切:高中是升学关键期,家长自然重视师资水平;而学段跨度之大,也难免让人担忧教学效果。化解疑虑,不能仅靠“有证”的形式合规,更需“有力”的实践证明——通过扎实培训、科学衔接,让跨学段任教的老师真正站稳高中讲台。
教育在与时俱进,教师岗位调整也要顺势而为。但无论岗位如何变动,“实力”都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在知识更新加速、教育需求多元的今天,持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做好“能力储备”,应成为教育管理的基础课题——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每一次岗位调整都能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
(作者:殷建光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