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大学生当育儿嫂照见职业选择与服务业的新可能

时间:2025-08-25 浏览量: 作者:黄鹤权

据澎湃新闻报道,凌晨两点的上海某小区,1999年出生、拥有本科学历的邹敏从睡梦中醒来,本能地给4岁雇主家孩子盖好被子。这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曾在北京做新媒体运营时入不敷出,如今转行做育儿嫂,每月能拿到八九千元收入;但入行之初,她因未婚未育、年龄小被四五个家庭婉拒,相亲时还因职业遭嫌弃,如今离职后正报班提升英语,计划往高端育婴方向发展。邹敏的经历,正是近期“准00后”大学生扎堆涌入育儿嫂赛道的缩影,这一现象远非“职业选择多元”能简单概括,背后是代际价值的重构、社会需求的深层变迁,更是中国服务业升级的微观缩影。

“准00后”选择育儿嫂赛道,本质是对传统“成功模板”的主动解构,折射出Z世代独有的价值判断。过去,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期待,多锚定“稳定编制”“办公室工作”“职业头衔”等外在标签,仿佛脱离这些就是“学历浪费”。但“准00后”成长于物质相对丰裕、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他们对职业的评判标准,从“社会认可”转向“自我满足”,更在意收入是否匹配付出、工作是否能获得情感价值、职业是否有成长空间,而非是否符合他人眼中的“体面”。邹敏放弃月光的新媒体工作选择育儿嫂,正是看中收入提升与住家节省开支的实际收益;某高校就业调研也显示,68%的“准00后”认为“职业好坏的核心是‘我是否喜欢且能胜任’”,仅有19%会优先考虑“职业是否符合学历身份”。这种价值转向,让他们能跳出“学历鄙视链”,更深层看,是年轻一代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即不再用职业标签定义自己,而是用自己的能力定义职业价值。

推动这一选择的,不只是个人偏好,更是社会需求升级背后的“结构性机会”。当下育儿需求已从“生存照料”转向“发展型养育”,本质是中产家庭对“下一代人力资本”的焦虑式投资。像邹敏服务的上海家庭,不仅要求科学喂养,还需要双语启蒙、行为习惯培养,甚至将育儿嫂视作“早期教育合伙人”。某家政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要求育儿嫂具备“儿童心理学知识”“双语启蒙能力”的订单,较2020年增长240%,愿意支付溢价的家庭占比达73%。但长期以来,育儿嫂行业以经验型从业者为主,多数人缺乏系统理论支撑,难以满足这类高端需求。大学生的加入恰好填补空白——邹敏通过培训掌握科学育儿方法,计划提升英语后切入高端市场,师范专业学生擅长早教设计,护理专业学生懂健康管理,这些都成为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准00后”选择育儿嫂赛道,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抓住了服务业升级中的“价值风口”。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现象是中国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升级的微观切片。但繁荣背后,也暗藏需警惕的隐性风险。其一,高学历育儿嫂可能加剧育儿资源“马太效应”。邹敏瞄准的高端育婴服务月薪可观,仅能被中产及以上家庭承担,普通家庭仍只能选经验型从业者,拉大不同阶层孩子的早期教育差距。其二,职业发展天花板模糊。邹敏因不甘心兼顾保洁、技能难提升而主动下户,多数家政公司缺乏针对高学历从业者的晋升通道,部分人可能将此作为“过渡职业”,导致行业难积累稳定人才。其三,行业标准缺失可能让“学历溢价”掩盖能力不足。邹敏虽有证书,但对带小月龄孩子仍不自信,部分速成培训班简化课程,学生实操能力欠缺,最终损害行业口碑。

“准00后”大学生挤入育儿嫂赛道,表面是个人职业选择的变化,实则是时代转型的缩影:它映照着代际价值从“向外求认可”到“向内寻满足”的转变,映照着社会需求从“基础服务”到“品质服务”的升级,更映照着中国服务业从“劳动驱动”到“知识驱动”的转型。

要让这一现象成为行业与个人双赢的契机,需社会放下“学历高低论职业”的偏见,认可专业服务价值;监管部门完善行业标准,打通晋升通道,避免“高学历”沦为噱头;更需通过公益培训、社区服务,让科学育儿理念惠及更多家庭。唯有如此,“准00后”的选择才不会只是一时热点,而能成为推动职业生态更健康、更包容的长久力量。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