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绍兴鲁迅故居的一幅鲁迅夹烟墙画引发争议。有游客投诉该画像可能误导青少年,建议将“鲁迅抽烟”的形象改为“右手握拳”。当地文旅部门回应称,不会因个人投诉盲目更换。这场争论看似小事,却触及了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观平衡的深层议题。(8月25日第1眼TV-华龙网)
在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控烟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自2003年签署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来,一直在积极推进控烟工作。“脏烟灰缸奖”的设立,正是为了警示影视作品避免不必要的吸烟镜头。这种努力值得肯定——文艺作品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理应考虑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
然而,将这一原则简单套用于历史人物形象时,我们就需要格外审慎。鲁迅先生手指夹烟的形象,绝非艺术创作的随意选择,而是有大量历史照片和同时代人回忆佐证的真实记录。这一形象经过时间沉淀,已经成为国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象征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沉思与批判精神。
若为此轻易更改为“握拳”形象,不仅篡改了历史真实,也可能陷入将历史人物“完美化”的误区。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人物的价值在于其整体的思想贡献和文化意义,而非将其每一个行为习惯都作为模仿的榜样。将鲁迅手中的香烟换成拳头,表面上解决了“示范效应”的担忧,实则简化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削弱了文化传承的丰富性。
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消除历史痕迹,而是如何智慧地处理历史真实与当代价值的关系。面对鲁迅夹烟的形象,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附加说明、引导讲解等方式,既尊重历史真实,又传递健康信息。例如,在展示场所可以增设解说:“鲁迅先生生活在香烟危害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年代。今天的我们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拒绝烟草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
此外,文化展示应当注重整体性和多样性。与其纠结于单一形象,不如呈现更多元的鲁迅形象——深夜伏案的作家、与学生畅谈的师长、投身社会活动的知识分子……这些形象共同构成了立体的鲁迅肖像,既避免了过度聚焦于吸烟细节,又保持了历史人物的完整性。
文化传承需要避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思维。健康教育的推进不应以抹去历史痕迹为代价,同样,历史尊重也不应成为拒绝健康宣传的借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转化,而非简单删除;需要的是语境化解读,而非非黑即白的判断。
鲁迅先生曾言:“北大是常为新的。”文化传承的本质也正是如此——不是固守不变,也不是盲目求新,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鲁迅手中的香烟,可以成为我们思考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当代价值的契机,而非必须消除的“问题”。
在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智慧:既保持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又体现对健康关怀的重视;既不盲目迎合个别投诉,也不完全忽视合理关切。只有这样,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忘本来,又面向未来。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