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图书“众筹”莫负读者信任

时间:2025-08-27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当读者满怀期待地打开众筹而来的精装版《山海经》,却发现实物与宣传相去甚远;当支持者苦等半年甚至一年,却只收到一份与众筹主体毫不相干的廉价赠品——这些正在发生的现实,为如火如荼的图书众筹市场敲响了警钟。(8月24日《工人日报》)

图书众筹作为一种创新出版模式,本应是读者与出版者之间的美好约定。它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创作与阅读,让读者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图解艺术百科》项目让读者投票决定刷边设计,正是这种互动性的生动体现。众筹出版不仅丰富了出版形态,更体现了国家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从2021年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启动,到今年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政策层面一直在为出版创新保驾护航。

然而,当下的图书众筹市场却显现出令人忧虑的异化趋势。一方面,部分项目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本质。大开本、重磅纸、华丽装帧的“巨无霸”图书,最终成了无法展卷阅读的摆设。另一方面,内容注水、货不对板、延期交付等问题频发。有读者花费388元购入的众筹图书,不仅页数缩水,排版混乱,甚至“每页硬塞一两张毫无价值的图充页数”。更令人不解的是,某些之后会正常出版的图书,众筹价格却高出正常售价数倍,这种定价策略难免让人质疑其合理性。

这些乱象背后,是对读者信任的透支。众筹模式建立在预付基础上,本质是一种基于信任的预售行为。当读者基于期待支付款项,却收到缩水产品或遭遇无限期延迟,损害的不仅是单次消费体验,更是对整个众筹模式的信心。资深出版人向阳指出:“这种前置性交易模式高度依赖信任基础。”一旦信任瓦解,整个创新模式就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图书众筹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回归“内容为王”的出版本质。首先,出版机构应当摆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精美装帧和丰富周边固然吸引人,但图书的核心价值始终在于内容品质。其次,需要建立透明可信的众筹流程。包括准确的产品描述、合理的交付时限、及时的进度沟通,都是维护信任的重要环节。最后,行业需要形成自律规范,对过度营销、虚假宣传、恶意延期等行为说“不”。

品牌建设是图书众筹的长远之道。正如读者在选择众筹项目时,会优先考虑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知名机构,正是因为这些品牌代表着品质保证。出版机构应当珍惜羽毛,将每个众筹项目都视为品牌建设的重要机会。西安出版社网络出版部主任徐妺建议:“参与众筹的项目需要做好内容细分,形成差异化,多一些创意性的内容。”同时,全流程与支持者的互动也至关重要。

图书众筹的健康发展,需要出版机构牢记“莫负读者信任”这一基本原则。只有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诚信服务为准则,才能真正实现读者与出版方的双赢,让众筹模式成为推动出版事业创新的正能量。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