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也有专家建议,预制菜的上述信息应强制披露。(9月14日《现代快报》)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界定,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信息披露也将首次纳入规范。从明确“不添加防腐剂”的强制性指标,到聚焦全链条安全监管,国标草案的推进,回应了公众对预制菜安全的关切。但要让这份国标真正落地见效,除了“专家标准”划定的安全底线,更需吸纳“百姓标准”,倾听消费者对知情权、性价比、食用体验的诉求,才能让预制菜标准既经得起专业检验,也禁得住民众考验。
预制菜国标草案的亮点,在于直击公众最担忧的安全痛点。此前,预制菜因定义模糊、添加剂不明、冷链不规范等问题备受争议,部分餐饮门店悄悄使用预制菜却不告知的做法,更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此次草案不仅明确“不添加防腐剂”,还将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信息披露纳入范畴,“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预制菜”的诉求,逐步转化为制度规范。同时,草案对预制菜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有统一规定,这为监管执法提供了明确依据,从源头为预制菜安全“上锁”。
但标准的完善不能止步于“安全底线”,更要回应“百姓关切”的细节。对消费者而言,预制菜的“好标准”不仅是“没防腐剂”,还包括“明明白白消费”,比如餐饮门店如何清晰标注预制菜菜品,是菜单旁加标注、服务员主动告知,还是线上点餐页面明确提示?草案提及“信息披露”,但具体披露方式、披露程度仍需进一步细化,避免出现形式披露的嫌疑。对消费者而言,“好标准”也包括“吃得起、吃得香”。业内人士预测,“防腐剂禁令+冷链升级”可能推高15%~30%的成本,若成本全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可能让部分人对预制菜望而却步。国标制定过程中,需平衡“安全要求”与“性价比”,比如引导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而非单纯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这才是符合“百姓标准”的务实考量。
更重要的是,国标征求意见环节,应真正打开“百姓参与”的通道。预制菜与每个人的餐桌息息相关,消费者的感受最直接、诉求最真实:有人关心预制菜的保质期与新鲜度,有人在意加热后的口感是否接近现制,有人担忧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食用的适用性……这些“百姓视角”,往往是专家制定标准时容易忽略的细节。此前六部门通知已明确预制菜“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属性,此次国标征求意见,不妨通过线上问卷、社区座谈、消费者代表参与论证等方式,让公众声音充分融入标准制定。比如针对“信息披露”,可征求消费者对标注位置、标注内容的意见;针对“成本上涨”,可收集公众对“合理价格区间”的期待,让标准既专业又贴心。
预制菜国标不仅是行业的“准入证”,更是消费者的“定心丸”。若只重“专家标准”而轻“百姓标准”,可能出现标准合格却不受欢迎的尴尬。若能在安全底线之上,充分吸纳公众对知情权、性价比、食用体验的诉求,既能推动行业淘汰不合规的中小工厂、倒逼头部企业提升品质,也能让消费者对预制菜更放心、更认可,实现“行业升级”与“百姓受益”的双赢。
预制菜走进更多家庭已是趋势,国标制定则是规范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步。期待此次征求意见环节,能真正把“专家智慧”与“百姓诉求”融合,让最终出台的预制菜国标,既是守护食品安全的“硬标准”,也是赢得民心认可的“暖标准”。
(作者:郭元鹏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