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解锁“赶大集”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时间:2025-09-25 浏览量: 作者:贺晓芳

晨光熹微,八角村的广场上早已人声鼎沸,蜜桃的清甜与土鸡的鲜香交织,摊主的吆喝与游客的笑语成曲。近日,湖北荆门的“八角赶大集”持续“出圈”,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赶大集的重启,源于对城乡需求的敏锐捕捉。八角村距离荆门城区不到20公里,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村民就将土特产运往城区售卖,但随着老一辈菜农出行日益困难,赶集传统逐渐式微。与此同时,以周末城郊短途游为主的乡村“微度假”成为休闲新热点。八角村敏锐洞察这一双向需求,通过每周六固定举办赶集活动,让城市游客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让村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这种精准对接让城乡要素流动的堵点被打通,传统集市被赋予现代服务功能,乡村产业振兴也有了新抓手。自5月重启以来,八角村已累计举办赶集活动18期,单场平均客流量达60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8%,乡村吸引力指数提升37%。

赶大集的出圈,得益于数字赋能的“双轨”模式。线下,精心组织的集市汇聚30余类农特产品,吸引游客现场采购,沉浸式体验乡村烟火气;线上,村支书化身网络主播探店直播,带领观众“云赶集”,单场直播吸引超千人观看,销售额破万元。这种“集市搭台、农户唱戏,线下赶集、云端卖货”的模式,既保留了传统集市面对面交易的情感温度,又借助数字技术突破地域限制,拓宽了销售半径与客户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没有削弱实体集市活力,反而通过品牌传播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意识和数字能力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赶大集的魅力,远不止于农产品交易,集市正成为乡村治理的“软载体”和公共服务的“微枢纽”。随着活动的持续火爆,八角大集已从单纯的商品交易场所,裂变为融“购销商品、体验文化、享受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服务综合平台。一方面,针对集市带来的交通、卫生、管理等挑战,当地政府整合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公安交警等多部门力量,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制定发布《八角赶集公约》,对摊主实行红黑榜管理,让村民安心摆摊、市民放心购物。另一方面,将政策宣传、医保咨询、便民服务等公共资源下沉摊位,村民在交易间隙即可完成事务办理。这种“服务嵌入场景”的方式,既提升了服务效率,也赋予了集市更丰富的内涵,集市从“交易点”升级为“生活圈”。

八角赶大集的实践,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城乡需求的精准对接、数字技术的巧妙运用和公共服务的系统提升中。从八角村到千百乡村,“赶大集”正在全国各地“火热上演”,成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鲜活实践。

(作者:贺晓芳 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 初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