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将至,举国欢腾的氛围激荡着奋进的力量;中秋渐近,月饼的芬芳弥漫着团圆的气息。然而,热闹喧嚣背后,一些“节日病”却如潜藏的暗礁,伺机而动:借月饼、蟹卡输送利益,借节日走访行贿送礼,借“人情往来”突破纪律红线……这些行为,不仅玷污了节日的纯洁,更侵蚀着党风政风。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予以公开通报。从这8起典型问题来看,纪委监委不仅对当事人严肃处理,更对相关人员严肃追责,这一举措彰显出压实主体责任、深入整治问题的坚定态度与决心。这无疑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节点亦是“洁点”,作风建设一刻都不能放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意识,自古以来便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古人善用官箴教化约束官员,宋太宗汲取后蜀孟昶亡国教训,将《官箴》提炼为“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戒石铭》,告诫官员廉洁奉公,铭记俸禄源于百姓血汗,不可欺压百姓、违背天理。
守规矩,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而言,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滥用;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唯有将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才能让节日回归本真,让清风拂面而来,使节日成为传递温情、弘扬正气的“洁点”。
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休止符的持久战。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十余年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从“运动式整治”到“常态化治理”,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它们换上“新马甲”、披上“隐身衣”:有的地方以“调研”之名行“旅游”之实,有的单位用“电子红包”替代“土特产”,有的干部借“加班餐”搞“变相福利”……这些现象警示我们,作风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在这作风建设的关键节点,广大党员干部绝不能“临阵脱逃”“鸣金收兵”,而应“愈战愈勇”,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时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小心“糖衣炮弹”的诱惑,克服“盛情难却”的尴尬,把好“礼尚往来”的尺度。守住自己的心,做到“过节不失节”,不断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切实营造严的氛围、树立正的风气。
“洁不洁,看过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节点就是检验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试金石。越到节点,越要绷紧纪律之弦,自觉坚守正道、远离歪风。倘若执迷不悟、心存侥幸,在节日的诱惑面前放松警惕、丧失原则,那么节点就会成为为“劫点”,自己也将陷入违纪违法的深渊,成为下次通报曝光里的“主角”,悔之晚矣。
节点、洁点、劫点,一字之差,却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在节日的考验面前,坚守初心、严守纪律,让节点成为展现清正廉洁的“洁点”,而非堕落腐化的“劫点”。唯有如此,才能不负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壮丽篇章。
(作者: 李赛 张天放 初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