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网最火的,莫过于江西景德镇“鸡排哥”,国庆期间前来打卡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热闹堪比去年爆火的湖南怀化“晓华理发店”。然而媒体探访发现,晓华理发店如今已渐渐回归平静。她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店内虽仍有顾客排队,但相比去年一个月涌入30万人次的盛况,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边是“前辈网红”的热度回落,一边是“新晋顶流”的万众瞩目,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当下困扰城市治理的一个难题:我们到底该用一场“竭泽而渔”的狂欢追逐流量,还是借流量东风,练出城市发展“细水长流”的真内功?
从淄博烧烤72小时改造市场周边景观,到怀化市政连夜为晓华理发店铺路,再到景德镇半日修成500米“鸡排大道”,这种特事特办的“XX速度”背后,是地方政府待客的诚意、服务民生的决心,以及抢抓机遇的紧迫感,这份用心值得肯定。
可问题是:如果公共资源的配置总被流量牵着鼻子走,哪儿火,才通路、亮灯、改环境。那么,那些没被镜头捕捉的寻常巷陌,那些发不出“热搜声音”的日常需求,又谁来管?这样的速度,到底是治理高效的典范,还是流量经济的扭曲?
当然,我们不能苛责地方政府对流量的敏锐捕捉,更不能否定他们抢抓发展机遇的积极性。恰恰相反,当下任何能破圈引流、提振信心的机会都弥足珍贵。但城市管理者不能只做流量的“救火队员”,而忽视城市长期“运营者”的根本角色。流量就像闪电,能瞬间照亮一隅。但城市的长久发展,不能寄希望被闪电一次次击中,而更要学会自己“发电”,成为一个能持续照亮每个角落的稳定电网。
这就意味着,地方治理的思路要从“事后响应”转向“前瞻布局”。城市的远见,不只是在网红爆火时修路亮灯,更重要的是培育一片沃土,让无数个“晓华姐”“拉面哥”“鸡排哥”能安心摆摊、公平发展。功夫在诗外,流量亦如此。从淄博到天水,从“晓华姐”到“鸡排哥”,网红的名字不断更迭,但真正决定城市“留量”的,是一以贯之的营商环境、人人可及的公共服务,和一点一滴滋养出的城市温度。
晓华理发店从门庭若市到回归常态,不是失败,而是回归真实的自然过程。它提醒我们:网红的热度终将过去,而平坦的路、诚信的商家、舒心的体验,这些看似平常的要素,才是支撑城市“长红”的健康体质。我们乐见城市在流量来临时能“接得住”,更期待它们在流量退去后,能凭借扎实的内功“站得稳”。
下一波流量不知道会涌向哪里,但大概率会流向那些基础牢、服务细、讲诚信、有温度的城市。因为他们不追求一夜爆红的惊艳,而专注于日常的“松土、施肥、浇水”,最后收获的,也不会是昙花一现的热闹,而是四时不断的风景,和能让城市长久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或许就是“网红”变“长红”、“流量”成“留量”的答案。
(作者:高家千 初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